• 重要通知丨 关于《园林》办公电话暂停使用的通告
  • 重要通知丨2026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 《园林》学刊(2025.07)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城市绿地高碳汇与减排协同路径
  • 《园林》学刊(2025.06)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生态智慧与智慧景观
  • 《园林》学刊(2025.05)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绿色基础设施与廊道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2022-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 《园林》学刊·结果公布丨《园林》学刊2022-202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
2025年 第42卷第9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 第42卷第9期
      专题 城市环境和高品质空间建构
    • 郭飞,张子腾,姜葶蔓,李培硕,李维思,许鑫,尹祝彬,朱君怡

      2025,42(9):4-11

      Abstract:

      研究旨在评估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室外热环境对人群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科学化的量化评估方法与多维度适应策略。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案例对比,覆盖三大核心领域:(1)热环境定量模型与个体差异研究,检索并比较现场监测、风洞试验与计算流体力学—气象模式耦合数值模拟等技术路线,选用通用热气候指数、修正相对湿度指数、热反应指数等,对大连、北京、天津等典型城市的地表温度场与热暴露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实测与模拟对比;(2)健康建筑与热环境协同优化策略,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归纳城市尺度(绿地廊道、水系布局)与建筑尺度(建筑形态、屋顶绿化、被动通风)降温路径,验证不同策略在典型街区的降温效果与成本效益;(3)群体生理差异与区域适应性分析,结合性别、年龄和地域差异,构建差异化热环境调控策略,评估不同群体的适应需求与脆弱性差异。制图方法层面,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框架,比较像素级遥感,基于对象影像分析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技术,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等云平台实现高效的多源跨尺度数据融合。在健康建筑领域,构建基于健康建筑视角的热环境评估框架。通过开发多维度量化分析模型,研究范畴从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拓展至空间形态与建筑布局的协同机制研究,同时纳入了人群生理特征差异性分析。进一步深化热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致力于构建精细化评估模型并研发气候适应性优化策略,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健康风险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 唐燕,蔡智

      2025,42(9):12-17

      Abstract: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影响热环境。基于Landsat 5/7/8卫星遥感影像,使用调整的局地气候分区方案,以北京和上海两个超大城市为案例,分析两地2000–2020年城市空间形态构成及其地表热岛效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北京和上海在空间形态类型构成、热环境演变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建设用地扩张有限,建成区内空间形态以紧凑类型为主,其用地比例从2000年的32.46%下降至2020年的26.1%;上海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建成区内空间形态以开敞类型为主,其用地比例从23.4%上升至44.4%。与此对应,北京地表热岛强度由2000年的3.94℃上升至2020年的4.9℃,而热岛范围比例由72.8%下降至56.9%;上海地表热岛强度由4.21℃下降至2.18℃,热岛范围比例则由64.0%上升至69.9%。基于以上发现,从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两方面提出了热环境改善策略,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经验参考,同时提高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 刘李琛,赵敬源

      2025,42(9):18-26

      Abstract:

      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增加了人类在生存空间中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在人口密度高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居民面临由大气污染和高温热浪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合污染健康风险。基于“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三维框架,构建适用于城市尺度的复合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并以西安市为案例,分析其2015–2022年复合污染健康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西安市复合污染健康风险在时间上呈阶段性波动,老城区虽风险趋缓但仍波动明显,未央区、雁塔区因人口集中与开发加剧,风险持续上升;空间上呈“中心高、外围低”的圈层分布,老城区叠加高污染、高暴露构成高风险区,而鄠邑、临潼等生态缓冲带风险较低。揭示西安市区复合污染健康风险的主导影响因子,针对不同区位的主导风险特征,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社会资源5个层面提出分区优化策略,旨在加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健康风险综合防控效能。

    • 王一,张若彤

      2025,42(9):27-33

      Abstract: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老年居民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其活动主要局限于居住区域附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依赖更大。因此,此类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于老年居民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作用。热舒适是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老年居民主要依赖步行到达和使用公共空间,从老年居民热舒适视角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质量,需从节点和路径两个维度出发,对两类空间构成要素的热舒适进行综合衡量。上海市殷行社区是老龄化现象十分显著的典型社区。以该社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实测与问卷调查,探讨微气候参数对老年居民热感觉的影响及不同年龄段老龄人口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节点与路径热舒适性对公共空间综合满意度的作用。结果表明,冬季老年居民热感觉受平均辐射温度和空气温度影响较大,而夏季则受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居民对微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逐步增强,尤其在70~79岁年龄段表现出显著变化;其满意度受到节点和路径热舒适的双重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由路径转向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节点与路径的差异化微气候干预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精准设计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胡长涓,龙灏

      2025,42(9):34-43

      Abstract:

      面对极端气候下历史街区灾异敏感性的挑战,探讨传统水生态智慧与现代雨洪管理技术融合的更新策略。采用跨学科历时性方法,梳理中国历史城市水网演进脉络,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分析,揭示水网形态与城市与街区功能协同规律、灾害调适机制及人水关系转译逻辑,构建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双螺旋框架。研究发现:(1)传统水网系统应序到制序的调适过程实现多功能动态适配,为现代韧性城市提供了认知范式;(2)小尺度、分布式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适配历史街区空间结构,提升雨洪调控效能;(3)“分层调适、适应制宜、网络联动、韧性嵌套”的空间策略,结合官民共治机制,协调保护与生态更新需求。研究为气候变化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适应性更新,及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

    • 黄梦怡,陈逸晨,樊一帆,葛坚

      2025,42(9):44-53

      Abstract:

      在“双碳”目标下,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成为建筑低碳化转型的关键。然而,其性能表现高度依赖气候条件,不同气候区BIPV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室外微气候的影响及其产能的分析仍缺乏综合量化结果。基于BIPV物理模型,建立了考虑光伏影响的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建筑能耗模拟(BES)耦合模型。以严寒(哈尔滨)、夏热冬冷(杭州)和夏热冬暖(广州)三个地区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在保持建筑表面反射率(0.3)与光伏等效反照率(0.3)一致的条件下,量化评估BIPV的影响。结果表明:(1)BIPV表面温度低于表面反照率为0.3的无BIPV的建筑表面温度,从而降低建筑室外的平均辐射温度(MRT)。冬季哈尔滨、杭州和广州峰值MRT分别降低0.62℃、0.74℃和0.74℃,对应平均通用热气候指标(UTCI)最大降幅达0.21℃、0.47℃和0.46℃,但对平均气温(AT)的调节较弱(降幅≤0.08℃)。(2)BIPV铺设后,日间时段UTCI降幅随太阳辐射增强而提升,至辐射峰值时段14:00,广州夏季UTCI最大波动达-0.70℃。(3)不同气候区通过太阳辐照度和气候条件分别影响光伏发电量和建筑冷热负荷。夏季哈尔滨太阳辐照度高、制冷负荷低,发电量为104.1 Wh/m2,建筑能耗为257.2 Wh/m2,能源自给率达40.5%,高于杭州(30.5%)和广州(19.7%)。研究结果为在不同气候区应用BIPV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 专栏 城市公园可持续运营
    • 陈明坤,蔡秋阳,李艳华,张清彦

      2025,42(9):54-61

      Abstract:

      中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为破解未被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引导的城市边角空间缺绿少园、景观品质较差、服务供给不够、活力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城市微更新成为提升建成区空间品质与活力能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场景与有机更新理论,构建和深化基于“现状识别评估—需求感知拟合—空间景观提升—活动业态介入”的“金角银边”公园场景营建技术路径,并以成都市玉林街区为对象,从街道与街巷“生态—业态”协同共生、转角空间的阈限性转化、口袋公园的细胞单元效应等实践维度,对“金角银边”公园场景营建路径进行解析,为探索城市边角空间从“消极边角”向“活力触媒”转型路径,以及场景驱动模式下的城市微更提供参考。

    • 吕攀,杨芊芊,高飞,崔宝义,王忠杰

      2025,42(9):62-68

      Abstract:

      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公园绿地在数量规模与服务质量上取得长效进步,但量的提升必然导致公园运营维护的成本增加。近年来,随着多地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公园场景应运而生,基于场景理论的认识,公园场景不再是单纯的绿色空间的供给,而是服务人群需要,带动消费、旅游,反哺公园运营的新思路方法。纽约中央公园,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城市公园之一,其发展演化带动了纽约这一世界城市的兴盛繁荣。基于对纽约中央公园的文献研究,总结出强化运营保障要伴随管理机制的出台,并建立公园管护运营、活动策划的专业团队;结合相关数据,从场景理论的角度量化中央公园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完善、旅游消费带动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形成公园场景引导的城市开发的效益评估,为国内城市更新工作下的公园改造提供经验借鉴。

    • 刘星,许哲瑶

      2025,42(9):69-78

      Abstract:

      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背景下,儿童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儿童公园的运营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短缺、管理模式僵化、公众参与度低等。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例,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儿童公园可持续运营管理框架。通过系统分析儿童公园管理现状,并借鉴相关文献,确定“环境响应、协同机制、管理绩效、资源整合”4大目标,融入管理框架。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管理主体对于儿童公园管理现状的看法、面临的困惑以及对改进措施的建议。结果表明,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儿童公园管理框架能够有效提升公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儿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旨在为儿童公园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李爽,周超

      2025,42(9):79-87

      Abstract:

      聚焦当前公园在满足儿童及家长高品质服务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保证公园普惠公共服务属性的基础上,完善现有公园内儿童消费服务场景,并积极引入更多适宜儿童的消费服务场景,旨在全面提升公园的儿童友好度,同时激发儿童及家长的消费潜力,为未来公园的更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儿童友好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及家长的消费行为特征,归纳公园内可供儿童消费的服务场景类型及经营模式,并据此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增加户外活动种类、深化亲子互动体验、加强儿童友好服务建设、强化IP创新、引入智能化管理与智慧服务等,全面提升公园的儿童消费服务质量。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可为儿童及家长提供更优质的公园环境和服务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增强公园的吸引力,为公园消费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推动公园经济的内生增长,助力公园创新转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园林空间
    • 翟羽佳,张蕊,章卓琪

      2025,42(9):88-97

      Abstract:

      聚焦“诗路文化带”背景下剡溪风景的整体性认知与文化生成机制,构建基于共识性的风景框架,依托地方志为基础,构建“历史文本—地理空间—文化建构”三维分析模式,实现多部方志风景信息的空间化整合与分类。采用ArcGIS对剡溪风景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核密度、最邻近指数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风景呈中部密集、两翼延展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风景以水为纽形成多层次文化集群并展现出沿溪点山的空间文化差异。结合文化建构的视角,梳理聚落发展、宗教信仰、名人活动、隐逸精神等多重因素在风景格局塑造中的嵌入路径,阐释剡溪风景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生成机制,为剡溪风景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 王希希,郑国全

      2025,42(9):98-107

      Abstract:

      空间叙事作为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传达故事、情感和理念的有效方式,能弥补地质公园文化表达不足,推动工业遗迹保护与价值宣传。以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将空间叙事学与景观评价方法相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语义差异法(SD)构建针对地质公园空间叙事景观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目标公园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苍南矾山最终评分为82.819分,用户评价为“比较满意”;准则层中用户对文化易读性感知较弱;20个评价指标中,文化主题明确性、遗迹系统完整性、视觉符号象征性、空间序列连续性、公园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在实际构建中有所不足。因此,基于空间叙事学视角,提出展现叙事主题特色、改善叙事环境背景、编排叙事空间序列、深化叙事空间意象、促进叙事景观多样表达等5个景观提升策略,以促进地质公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表达。

    • 应用研究
    • 刘泉灵,邱玲

      2025,42(9):108-115

      Abstract: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化程度持续推进,老年人群在城市环境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亲近自然与开展日常活动的空间,也在支持其心理恢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西安市5座典型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融合注意力恢复理论与深度感知理论,基于水平—垂直结构维度对植被群落类型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构建“植被结构合理性—心理疗愈感知”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植被群落结构合理性得分与老年人心理疗愈感知呈显著正相关,4个恢复性环境维度的感知强度依次为迷人性、一致性、逃离性与相容性。其中,结构合理性高的“半开敞—灌木—亚乔”组合类型在促进心理恢复方面表现最为显著。揭示城市绿地内部植被结构与老年人心理疗愈体验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构建老龄友好型城市绿色空间提供理论支撑与设计依据。

    • 王新静,彭舜磊,李满园,李彦克,马龙

      2025,42(9):116-125

      Abstract:

      探究公园乔木功能性状与多维生态效益的耦合机制,揭示树种配置对生态效益的调控路径。以灞陵湖健身公园3 077株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i-Tree Eco模型评估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及截留雨水效益,采用多元回归与变方差分解方法,解析生态效益与功能性状的耦合关系。公园年生态效益为50.23万元,其中固碳(79.83%,40.1万元)>产氧(17.54%,8.81万元)>净化空气(2.55%,1.28万元)>截留雨水(0.08%,0.04万元)。碳封存与平均胸径、叶片磷含量和枝上高逐步回归关系极显著(adjR2=0.767,p<0.001),平均胸径贡献率最大(76.26%),其次是叶片磷含量(15.29%);净化空气与平均树高、冠幅、叶片磷含量和枝下高逐步回归关系极显著(adjR2=0.877,p<0.001),平均树高和冠幅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41.03%和39.20%。截留雨水与平均树高回归关系显著(adjR2=0.273,p<0.05)。生物量性状(胸径、树高、冠幅)是影响生态效益的关键因子,与叶片磷含量等生理性状协同影响生态效益。建议优先种植大胸径树种(丝棉木)提高碳汇;搭配冠幅大、富磷叶片树种(二球悬铃木)改善空气质量;配置树高生长潜力大的树种(青桐)提高截留雨水和释氧效益,实现健身公园生态效益最优化

    • 付苏晨

      2025,42(9):126-134

      Abstract:

      梳理国内外街道精细化设计发展脉络,立足街道发展趋势和上海实践需求,以上海徐汇区街道为实证样本,提出可操作的设计导则。通过其街道空间建设实践总结经验,发现制度、功能、风貌、实施多维度所存在的问题,学习先进经验,衔接上位导向,提出精细化街道设计方法,指导未来建设管理,并形成应用场景。总体目标为全面提升街区风貌和环境品质,打造精细化管理标杆区域,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建立全要素、精细化、人本化的管控标准。核心理念为分片区均衡化、空间一体化、人本导向精细化、化繁为简的品质提升及协同治理5点。具体包括两方面引导:以道路分级做总体引导,通过必须设置、可选设置、特色要素提出精细化引导;根据城区发展需求提出对三大系统6小类18项要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引导,强调慢行系统、沿街立面要素引导。通过实际项目阐述理论方法的实际场景应用,明确后续街道精细化建设要点,提高建设管理效能,保障人群使用的多元需求,实现了阶段性城市更新推进中的街道空间发展新路径

    • 园林教育
    • 刘诗琦,高莹蕾,郑宇航

      2025,42(9):135-140

      Abstract:

      园艺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通过与植物的互动来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针对当下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的现象,园艺疗法能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然而,园艺疗法融入专业课程的应用和实践仍处于初步阶段。以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园艺疗法及清华大学五感园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园艺疗法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将园艺疗法与高校专业课程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创意花园营造”课程为切入点,将园艺疗法导入高校参与式设计课程中,确立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宗旨,建构跨学科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具有独特性的参与式教学资源,总结园艺疗法融合高校专业课程的实践途径,为相关的专业课程革新提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