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学刊(2025.02)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景观
  • 《园林》学刊(2025.01)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都市圈蓝绿空间与保护地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2022-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 《园林》学刊·结果公布丨《园林》学刊2022-202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
  • 《园林》学刊丨2025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2025年 第42卷第3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 第42卷第3期
      专题 景观地方性与场所依恋
    • 张琳,李佳蔚,刘佳艺,左佑

      2025,42(3):4-12

      Abstract:

      在上海“公园城市”建设与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主客观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服务效能评价方法与治理策略仍有待探索。引入景感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客观服务效能指标与主观感知体验指标相耦合的城市绿地景感评价体系,识别景感空间单元并提出治理策略。以上海市杨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GIS平台获得绿地服务效能客观评价结果;通过网络评论文本数据爬取与情感分析,获得主观评价结果。将主客观评价结果空间叠加,通过空间聚类及自相关分析,基于景感综合评价形成城市绿地4种景感单元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杨浦区公园绿地景感评价总体较高,但片区中、南部存在主客耦合评价的带状低地,且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显著聚集特征。这说明现有公园城市治理策略初见成效,但仍需根据不同绿地景感空间单元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景感优化。据此提出提高城市绿地空间规划效能、提升市民绿地感知体验的策略建议。

    • 王敏,郭宜心,余谦益,汪洁琼

      2025,42(3):13-20

      Abstract: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改造更新需要重新构建人与水的情感联结,即强化滨水空间的场所依恋。游憩满意度是人们对游憩场所体验与认同感受的直接反映,是物质环境要素影响场所依恋的传导因素。以上海市苏州河滨水节点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滨水空间贯通前后各200份实地问卷调研数据,采用Kano-IPA模型,探讨滨水节点空间环境要素如何影响游憩满意度,并通过贯通前后的数据比较,揭示滨水空间贯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苏州河滨水空间贯通后节点空间的游憩满意度提升明显,影响游憩满意度的环境要素按照优先级可划分为期望型要素6项、基本型要素7项、魅力型要素6项、无差异要素4项;贯通前后对比,3项环境要素优先级降低,7项环境要素优先级提升。据此提出滨水节点空间场所依恋优化策略,旨在通过物质环境精细化改善促进市民对滨水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毛华松,罗评,汤思琦,伍夏,彭浪

      2025,42(3):21-31

      Abstract:

      川江段江心岛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单元,形成了“山—水—林—田—居”于一体的岛屿聚落环境体系。然而受地理条件、资源约束、政策环境及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岛屿保护与利用面临重大转型。依托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对岛屿聚落空间类型进行划分,从地理关联的聚落空间特征、路网与聚落空间分布关系、山水林田居聚落用地结构等方面分析川江段江心岛聚落空间组织规律,从而总结岛屿人居空间营建“适耕、营宅”的动态适应关系。可为“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政策要求下的岛屿低影响发展模式,提供小规模、集群式、多乡愁的“建筑—环境—自然”组织模式经验借鉴。

    • 曹蕾,张舒盈,张云路

      2025,42(3):32-40

      Abstract: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近郊村镇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地方性丧失和景观同质化的问题,居民对家乡的归属感逐渐下降,人地矛盾加剧。场所依恋和景观偏好作为依托于公共空间人地互动的一种情感表征与主观评价,在引导村镇治理与地方性景观保护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以北京市安固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所依恋感知量表的主观度量方式,搭配利用眼动仪追踪记录使用者视觉注意的客观测量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旨在根据场所依恋与公共空间景观要素的关联性,探究居民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依恋感知差异,并深入解析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识别可以触发居民较强场所依恋且具有优化潜力的村镇公共空间地方性景观元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增强场所依恋为目标的村镇公共空间景观地方性优化建议和策略。以期为探索依恋情感导向下的村镇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贡献创新路径,为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 孙振帮,赵长博,王术辉

      2025,42(3):41-48

      Abstract:

      自2008年开始,欧洲学者尝试采用景观农学理论平衡城镇历史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农学理论下的马尔可夫模型对城镇历史景观中的历史景观格局进行模拟,并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城镇历史景观的发展提出建议。回顾有关城镇历史景观的理论与方法,发现当前中国在城镇历史景观的评估阶段中缺少对历史景观格局的量化分析,因而提出引入景观农学理论下的马尔可夫模型对历史景观格局进行模拟,结合聊城市苫山村案例进一步论述景观农学理论下的马尔可夫模型在中国城镇历史景观中应用的适宜性,进而依据景观农学理论对苫山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丰富国内城镇历史景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风景园林理论
    • 易扬,张桂莲,张浪

      2025,42(3):50-56

      Abstract: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进行营建、养护和管理,是实现城市“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园林绿化领域增汇减排的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该领域的主要特征之一。总结中国园林绿化增汇减排的研究进展,并构建城市园林绿化增汇减排技术框架,以期为构建中国高碳汇功能的园林绿化体系提供借鉴。园林绿化的增汇措施主要包含增加绿化面积、营建高碳汇植物群落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减排措施主要包含园林绿化生产阶段、建造阶段和管护阶段中的各种低碳技术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明确绿地碳库组成、碳循环特征、碳收支结构及固碳增汇措施,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构建体系化的标准、规范和指南,指导城市园林绿化的低碳建设和运营,巩固提升园林绿化固碳增汇能力,促进园林绿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王天宇,李英杰,田立秀,牟思维,张馨文

      2025,42(3):57-64

      Abstract:

      城市色彩是城市风貌的直观体现,对延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作用。色彩数据调研是量化城市色彩现状的重要途径,探求科学高效的调研方法能够让城市色彩研究和应用更具准确性和便捷性。以2004年1月–2024年7月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期刊论文为数据基础,检索包含城市色彩研究及色彩调查方式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分析研究热点、发文量和关键词等的发展动态,并对城市色彩调研方法的应用规模和优缺点进行归纳。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学者对城市色彩的调研及相关研究明显多于国外学者;城市色彩研究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由城市整体色彩规划向城市局部、公共空间色彩和城市色彩管理、保护转变。目前城市色彩调查主要有5种取色方法,且这些方法多相互结合使用。其中,色卡对比法和相机采集法结合使用最多;测色仪与无人机使用较少;街景图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色彩研究方法,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频率显著增加。旨在为城市色彩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甘轩迥,郑国全

      2025,42(3):65-72

      Abstract:

      水体景观是徽州传统村落的典型特征,利用景观基因理论解析徽州传统村落水体景观,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为了突显水体景观在传统村落保护及延续中的作用,以宏村为例研究其水体景观基因,借鉴N级编码理论,遵循“物—字—文本—N级再创造”的编码规律,以文化分类为标准对传统村落水体景观基因进行分类并构建其关系序列结构,对水体景观基因的外在表现性状与内在文化意涵之间的表达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回归于文化的传统村落水体景观基因包括物质水体景观基因和文化水体景观基因两大类,以及村落选址、总体布局等9小类;传统村落水体景观基因的关系序列结构表达为“物质—文化”,即“外在性状表达—内在文化体现”的8条具体路径。旨在完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理论,补充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在实践中对传统村落水体景观进行修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延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王珊,颜祯,徐敏,俞诗音,王美仙

      2025,42(3):73-82

      Abstract:

      合理的绿道线路布局是关乎绿道规划能否付诸实践并发挥有效功能的关键。以太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对太原市绿道建设的生态适宜性和可达性进行评价,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判别绿道建设的关键区域与潜在线路,实现参数化的绿道选线结果,并结合实地情况对绿道选线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太原市市级绿道与社区级绿道的结构布局。结果表明:(1)市级绿道呈现“一横两纵三环”的分布格局,社区级绿道呈现“一环一脉两横”的分布格局。(2)初步确定6条市级绿道(共计695.2 km)和4条社区级绿道(共计130 km)。(3)结合绿道选线的实地可实施情况,6条市级绿道中除汾河东西景观绿道部分路段因经过隧道而不具备可行性外,其余5条绿道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4条社区级绿道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旨在为今后的太原绿道选线规划提供参考。

    • 马健皓,郭其欣,郑龙文,宋凤

      2025,42(3):83-89

      Abstract:

      城市综合公园承载着多重文化服务功能,是公众生活和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量化评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可以为优化城市综合公园配置、规划与管理提供有效途径。以济南泉城公园为例,使用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核密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种空间生态指数分析定量评估泉城公园CES价值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济南泉城公园各CES类型间具有相关性,公园自身特色与同类型CES价值具有对应性;公园游憩服务价值空间分布较广,涵盖园区大部分区域,在公园休闲娱乐功能突出的西南区域比较集中;多样性价值较高区主要分布在文化服务种类多的公园东部;稀有度价值较高区域分布在单一文化功能稀缺的公园中心区域;通过空间生态指数综合分析,能够更准确划分城市综合公园CES优先改造提升和管理区域。由此可知,基于PPGIS量化评估CES可为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综合公园的改造提升等建设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园林空间
    • 冯玉兰,张宝鑫,王丹丹

      2025,42(3):90-96

      Abstract:

      近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作为新事物的公园出现以及社会意识层面儿童观的转变,促进公园中儿童活动场地的建设。通过广泛搜集民国时期报刊、书籍等文献资料,获取近代北京公园儿童票制及相关制度、儿童活动和儿童活动场地建设信息,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儿童体育场是近代北京公园儿童活动场地的常见形式,并成为公园重要的功能分区,呈现因地制宜、节约有效的特点。儿童是公园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对儿童普遍采取优惠政策。儿童活动强调游戏与体能锻炼相结合,同时注重教化作用。旨在丰富近代公园的研究内容,并为当下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 胡秋婧,朱鹏飞,张蕊,史琰

      2025,42(3):97-107

      Abstract:

      大运河诗路相关的诗词突显了其文化价值与影响力,分析诗词文本中提及的景观有助于探索大运河景观分布特征。以唐宋时期大运河诗路1 115首诗词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诗词中的景观要素,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诗词景观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唐宋时期大运河诗路的景观特征差异较小,唐代景观主题归纳为“云隐山野”,宋代景观主题归纳为“林隐园居”;唐宋时期诗词景观中心分布变化较小,整体呈现“两核多点”的空间分布模式;文化因素在唐宋时期均为景观演变的核心驱动力,经济因素在宋代作用显著增强。自然因素虽独立影响力有限,但与文化和经济因素叠加后解释力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诗词文本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为大运河景观历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汪宏涛,陈静

      2025,42(3):108-114

      Abstract:

      社区花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重建人与自然联系的关键途径。随着自然缺失症的加剧,社区花园被视为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不仅能改善居民的身心健康,还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花园和自然教育的研究,结合6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在社区花园自然教育发展方面的独特性。研究表明,国内社区花园多专注于青少年自然教育,并在政府政策和地方企业支持下迅速发展,以上海市为代表,其社区花园自然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全国前列。相比之下,国外社区花园的自然教育活动更倾向于自给自足,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但政府和企业支持相对有限。总结社区花园自然教育的不同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社区花园的建设和自然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 应用研究
    • 丁梓函,董一瑾,朱程艺,李美慧,杨艺红

      2025,42(3):115-124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自然空间减少,儿童与自然疏离问题日益突显,自然教育成为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自然教育多依赖于商业机构和远距离的自然环境,受众有限。以南京市建邺区爱达社区为研究实践场地,借助PDCA研究法的循环驱动机制,在资源受限的老旧社区空间内通过非正式实践模式打造自然教育系列课程和自然教育花园激发其实现自然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实践中探索非正式实践视角下儿童自然教育在老旧社区更新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全流程实现模式,为自然教育在社区层面的推广提供可借鉴的新范式,也为老旧社区更新和自然教育普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李拓,龚鹏

      2025,42(3):125-131

      Abstract:

      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并影响人们的选择、体验及行为。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江西农业大学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景观,通过计算机技术将选取的6种声音与16张照片样本进行排列组合,以大学生为评价人员对校园景观进行美景度评价,探讨声景观对大学生景观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视觉情况下和结合声景观进行的美景度评价差异明显;与无声状态相比,鸟鸣声或流水声对大学生的景观偏好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施工声或汽车轰鸣声对大学生的景观偏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入鸟鸣声和流水声与水体和建筑的美景度评价值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环境和声音会对美景度评价值产生影响,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道路>植物>水体>建筑>广播声。为加强校园氛围营造和提高大学生审美体验,考虑引入鸟鸣声和流水声,降低风声、施工声和汽车轰鸣声的影响,并结合场地特征进行声景观设计。

    • 夏爽,卢伟娜,刘怡芸,孙悦,各如灿,李济菲,王旭东

      2025,42(3):132-138

      Abstract:

      研究城市行道树地下根系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行道树的良好生长和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以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道路上的8种主要乔木行道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雷达检测系统对行道树根系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测定土壤的含水量、紧实度、土温三项物理指标,试图探究影响根系分布的土壤物理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行道树根系密度在三条扫描半径上分布比较平均;在垂直方向上,行道树根系密度主要分布在20~40 cm处。(2)不同树种之间根系分布差异较大。(3)树木粗根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城市道路条件下行道树的根系分布较浅,这不仅与城市的特殊环境有关,且与土壤的含水量和紧实度存在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