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学刊(2025.04)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
  • 《园林》学刊(2025.03)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景观地方性与场所依恋
  • 《园林》学刊(2025.02)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景观
  • 《园林》学刊(2025.01)丨学术主持人聊新刊专题丨都市圈蓝绿空间与保护地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2022-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 《园林》学刊·结果公布丨《园林》学刊2022-202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
  • 《园林》学刊丨2025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2025年 第42卷第5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 第42卷第5期
      专题 绿色基础设施与廊道
    • 陈永生,陈诚,毕雨辰

      2025,42(5):4-13

      Abstract: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研究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并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在研究区域初步构建源斑块32个、潜在生态廊道446条,其中包含重要廊道31条、一般廊道383条、可建设廊道32条。并进一步增补2处源斑块、24处生态踏脚石、64条廊道,以提高网络的完整度和复杂度。最后采用网络闭合度、点线比率以及网络连接度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评估,为六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指引性建议。

    • 李峻峰,姚艺林,陆峥妍,乔锐

      2025,42(5):14-23

      Abstract: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2003–2023年间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研究的1 706篇文献进行梳理,并从学者合作、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外以气候变化为研究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2)依据文献聚类结果研究现状可归纳为水资源管理、城市韧性对策、热岛效应缓解、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优化等5个部分;(3)研究前沿分析表明,近几年相关研究逐渐侧重于生态学领域、气候效益评估和公众参与。基于上述分析,当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长期效益难以保证、技术与实际脱节、标准化不足、公众参与化不足及未来适应性研究缺乏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长时间与多系统尺度的研究,综合雨水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环境公平性,推动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 范卉,邱晓亮,滕梓瑜,陈永生

      2025,42(5):24-33

      Abstract: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区空间破碎化与文化孤岛化加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重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规划难题。以安徽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对象,致力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历史文化资源空间耦合体系,解决传统保护规划中生态维度缺失导致的历史资源保护割裂问题。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技术,系统识别中心城区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体系,定量解析历史资源点空间集聚特征及其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拓扑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桐城市中心城区内二级历史资源辐射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总面积占比最大,极重要核心区和重要核心区的占比次之,其他级别的历史资源辐射范围空间内核心区与一般核心区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完善、生态功能受限等问题。通过加强这些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覆盖和连通度,优化生态网络,避免占用绿色基础设施廊道,以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历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文化保护的关系。旨在优化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工作现状,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名城提供量化决策支持。

    • 冀凤全,谢一凡,魏愿宁,王宏

      2025,42(5):34-43

      Abstract:

      新安江是徽州地区的主要交通通道,对徽州历史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并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新安江水运的衰落,这些水文化遗产逐渐失去原有价值,面临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威胁。通过对新安江干流内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将其分为水利工程遗产、水文化建筑、乡土聚落水景观和遗址碑刻4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同时,运用空间分析确定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级密集区,并确定廊道缓冲区的范围为距新安江0.85 km和2.90 km。在综合遗产廊道资源评价等级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结构总体统筹规划;在整体构建上,依据遗产廊道构成要素,从解说系统、绿色廊道、游步道和遗产点4个方面进行体系构建。

    • 洪敏,昂欣玥,冀凤全

      2025,42(5):44-51

      Abstract:

      游憩廊道是集遗产保护、文化休闲及生态保护为一体的遗产活化利用的空间途径。融入数字足迹的游憩廊道网络构建方法,能够优化较少考虑游憩者主观偏好的问题,提升游憩廊道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以古徽州地区内的古道为研究对象,引入地理空间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判别徽州古道沿线游憩资源与游憩足迹的空间特征,建立综合游憩阻力面,确定游憩廊道的适宜性,构建徽州古道游憩廊道网络。结果表明:(1)徽州古道沿线游憩资源类型丰富,以古聚落居多,整体结构呈现“单核多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2)游憩资源密集地景区间连接紧密但整体联动性不足;(3)基于游憩点与古道的空间关系特征,界定游憩廊道宽度范围宜为1~2.5 km,构建“4主+5次+9支”的游憩廊道网络系统。

    • 李罡,王昊,张方琪,戚宇轩,杨智超,杨懿,聂玮

      2025,42(5):52-60

      Abstract:

      湿地公园作为城乡重要的蓝绿基础设施,其景观在调节公众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开源数据探求湿地景观美学影响因素,对湿地公园的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内首个环巢湖湿地公园群为例,采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分析湿地实景影像,结合5项主观评价因子和7项空间、自然及建设要素建立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合肥湿地公园景观可分类为植被景观、道路景观、综合性景观、天空与水体景观、建筑与小品景观5种类型,其中植被和综合性景观美景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2)湿地公园美景度与景观自然性、丰富性、生态性、绿视率及色彩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建筑占比、视觉复杂度及天空开阔度呈显著负相关。验证开源数据在湿地空间美学评估的价值,可为湿地公园生态美学协同设计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 风景园林理论
    • 刘杰

      2025,42(5):62-70

      Abstract:

      城市生态廊道的连接度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关重要。当前城市生态廊道连接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的系统性及研究进展有待进一步梳理。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软件VOSviewer,从载文量和载文阶段、文献类型和机构分布、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等方面,对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生态廊道连接度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论述和可视化展示。研究结果表明:(1)从发表数量看,英文文献是领域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但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而中文文献发表相对滞后;(2)从地域分布看,中文文献的机构分布较为均衡,中英文文献的分布整体不均衡,论文的外流趋势明显;(3)从研究重点看,中英文文献研究均可归纳为4大聚类,英文文献的涵盖内容更广,“连接度”成为其所体现的物种保护和廊道规划的关键词,而中文文献则依赖“生态网络”开展;(4)从研究趋势看,中英文文献所体现的研究逻辑均符合从物理空间破碎化到结构和功能连接,再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过程。旨在为城市生态廊道连接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王清泽,刘文兰,宋捷

      2025,42(5):71-79

      Abstract:

      探究如何快速高效精准地解决现有城市公园游憩服务能力低效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公园优化策略。以兰州市主城区11个城市公园为例,基于POI数据与公众点评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借助ArcGIS通过核密度分析法、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及RostCM6分析工具等,对城市公园供需水平进行评价,分情景对供需空间特征进行诊断;再通过使用人群的差异性及周边用地类型等因素,对城市公园使用特征深入剖析,全面诊断兰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游憩服务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兰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整体步行可达性较好,但游憩服务现状不理想,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核心区城市公园服务压力大且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群需求;通过分析公园周边用地及公众点评数据发现,不同供需服务特征的城市公园在使用时间段及公众负面情绪反馈上存在差异;基于此,从综合型、日常型、周末型三种公园类型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城市空间高度密集化导致城市公园规划面临的瓶颈提供参考,对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俞丽娜,张璇,李健

      2025,42(5):80-89

      Abstract:

      郊野公园在提供居民自然野趣环境的同时,赋予居民丰富多元的感官感知体验。以上海市7个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Word2Vec词向量模型和情感倾向分析识别景观元素与感官感知并计算情感值,通过对应分析将郊野公园、景观元素和感官感知联系起来,探究景观的整体多维感知特征,并进行不同郊野公园的优势感官维度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4种景观元素和5种感官维度中,访客对植物景观和视觉感知的感知程度最高;视觉与植物关联最紧密,听嗅感知来源于植物、动物和气象景观,触觉与动物、气象和设施类景观关联,味觉相对独立;7个郊野公园在5种感官维度上各有相对优势,访客对各郊野公园景观的优势感官感知与偏好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差异。以提高公园优势感官满意度、提升访客感知丰富度、打造四时景观为目标,提出郊野公园景观优化建议。

    • 张瀚琪,刘敏,徐伟程,陈文漪,谢燕玲,董俊梅

      2025,42(5):90-99

      Abstract:

      在生态文明政策的推动下,针对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进行创新性探索。以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双维度评估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石漠化敏感性修正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和电流中心性指数,确定生态廊道及生态战略点,为构建广南县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新视角。结果表明,广南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错配格局,整体保持供需平衡,但局部存在冲突;生态源地总面积为659.54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8.45%,集中分布于广南县北部及西南部地区;识别出86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 117.80 km;生态夹点共95处、障碍点共72处、生态断裂点为29处,揭示中部生态连通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一环、三核、四区、多廊、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方案。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地区广南县的生态安全格局领域的内容,也为类似环境条件下的地区提供了优化策略,对指导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实施价值。

    • 应用研究
    • 徐方斐,赵炜玮

      2025,42(5):100-105

      Abstract:

      竹林作为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强大的固碳减排功能,智能集成的参数化设计推动着拟近自然城市种植的设计方法发展。以竹林空间结构为理论基础,将经典理论与参数化技术结合应用,开展拟近自然竹林的种植设计方法探索,论证在设计阶段融入参数化设计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力学碰撞参数化算法,提出拟近自然竹林种植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三林楔形绿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方法:(1)生成待设计竹林的蓬数;(2)生成所述待设计竹林在初始状态的单蓬竹子点位;(3)对所有所述单蓬竹子点位进行随机抽稀;(4)对进行随机抽稀后的所有所述单蓬竹子点位进行扰动;(5)对每一所述单蓬竹子点位的单蓬竹子的大小进行划分;(6)生成调整后最终模型。利用参数化设计技术,采用Rhino平台及Grasshopper语言编译,通过构建竹株空间竞争量化解算体系、开发异龄竹协同生长及建立参数化动态响应机制,实现竹林景观营造从经验范式向数学模型的范式转换,证实参数化算法在协调生态功能延续性与工程约束适应性方面的创新价值,为拟自然竹林景观的结构优化与生态效能提升提供可量化调控的科学路径。

    • 王希,徐敏,王美仙

      2025,42(5):106-113

      Abstract:

      植物是发挥绿道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量化植物的生态效益不仅能更直观地表现绿道的生态价值,而且可以为未来建设或更新绿道植物景观时选择高生态效益植物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调查北京10条绿道木本植物的应用情况,运用i-Tree模型量化绿道以及单种本本植物在吸收CO2、净化空气、截留雨水、节能4方面的生态效益,并探索绿道和植物特征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京10条绿道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且种数分布比较均匀,生长状态稳定,有利于生态结构稳定性的维持以及生态效益的发挥;10条绿道共产生节能效益(672.82万元)>净化空气效益(135.73万元)>截留雨水效益(124.57万元)>吸收CO2效益(16.68万元);乔木的单株生态效益高于灌木,高生态效益乔木有桑、胡桃、悬铃木、毛白杨、美国皂荚、刺槐、鹅掌楸、黑杨、臭椿、黑松;灌木有野茉莉、胡枝子、贴梗海棠、黄栌、平枝栒子、迎春、金银忍冬、欧洲荚蒾、暴马丁香、锦带花;株高高于6 m、胸径(地径)大于20 cm、冠幅大于4 m的木本植物生态效益较高;适当延长绿道长度、增加木本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群落配置层次,可以提高绿道的生态效益。

    • 张紫瀛,李小双

      2025,42(5):114-121

      Abstract:

      智慧交互技术在公共体育设施量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口袋公园健身空间活力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物联网技术,对口袋公园健身空间进行活力评价,评价步骤分为模型搭建、数据采集、数据整合和关联分析4个阶段,选取上海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口袋公园健身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智慧交互与传统调研方法的所得数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在6项活力影响因素当中,各因子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设施使用强度、空间活力的持续性、设施使用时间变化、其他活动人群情况、健身空间环境特征和健身空间出入口便捷性;(2)在10个口袋公园健身空间的活力评价中,4个优秀、3个良好、2个一般、1个及格;(3)后期的口袋公园健身空间建设中,应着重聚焦于扩展体育健身设施的种类和功能,加强健身空间环境建设。同时运用智慧交互技术优化设施管理,提升口袋公园中的健身空间质量。

    • 园林艺术
    • 于子涵,许冬,胡楠,李运远

      2025,42(5):122-130

      Abstract:

      古典园林景观以其景观要素的独特形态与精妙布局,深刻凝聚了园林的文化精髓与深远意境,而古典园林画作以真实景观信息为基础影响着公众审美倾向。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得到景观要素的占比和特征,结合点触热力调研和半开放式访谈进行审美偏好研究,分析受访者对景观要素的关注度,并进一步探讨关注景观要素的原因。研究发现:(1)景观要素图面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山石类和水体类景观要素的实际占比与图面表达存在差异;(2)景观要素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建筑、植物、山石和水体,人工景观要素相较于自然景观要素更容易吸引受访者注意;(3)17张分景图在景观要素点触率上与其他分景图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景观要素审美偏好的关键因素为形态特征、空间结构特征和文化特征。通过景观要素量化和审美偏好调研,揭示了古典园林景观要素与现代公众审美偏好之间的联结机制,可为古典园林保护传承和现代园林创作提供借鉴。

    • 作品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