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学刊丨2025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 《园林》学刊丨2023全年总目次(第40卷)
  • 《园林》学刊丨致审稿专家、青编委的感谢信
  • 《园林》学刊·刊庆系列活动丨《园林》创刊40周年刊庆征稿启事(一)——故事征集
  • 《园林》学刊·刊庆系列活动丨《园林》创刊40周年刊庆征稿启事(二)——主题文章征稿
2024年 第41卷第10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4年 第41卷第10期
      专题 自然教育与城乡公共空间
    • 汤辉,古林,陈思亦,李涛

      2024,41(10):4-13,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04.001

      Abstract: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乡村自然教育内涵的梳理,分析自然教育在激活乡村闲置空间及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潜在价值,探讨自然教育语境下生产、生活、生态三类乡村闲置空间的类型划分和资源利用,提炼围绕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和生态感知三大自然教育主题的空间内容设置。通过对广州三处自然教育赋能的乡村闲置空间更新实践案例分析和公众评价反馈,总结出宏观把控、业态重塑、协同运营三大更新策略,旨在为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自然教育赋能乡村闲置空间更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 马家旭,侯晓蕾

      2024,41(10):14-22,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14.002

      Abstract:

      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进步,在乡村振兴及相关政策背景下,自然教育在乡村中迎来了蓬勃发展。近年来自然教育介入乡村景观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现阶段乡村自然教育景观普遍存在人文内涵不足、缺少可持续性的整体规划、设计过于模式化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全面地实现乡村景观的自然教育功能,探索基于自然教育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发展路径,基于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与自然文化资源的特点,构建乡村自然教育体系,并提出包含多元参与机制与长效运营机制的乡村自然教育机制意义重大。结合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打造自然游线、构建农牧体验、营造主题空间、共营建微花园”4大景观更新策略,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旨在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 刘悦来,王奕辰,马凯,常莹

      2024,41(10):23-32,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23.003

      Abstract:

      溯源自然教育理论发展,多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了个体作为自然一部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参与和实践在自然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随着以自然教育为基本属性的全国社区花园网络向着广域多层次发展,以社区空间为场地的自然教育空间生产实践正以易达、可持续和参与实践程度高的优势逐步推广。通过回顾、梳理广域多层次社区花园网络从理论到实证层面对于自然教育的作用,并以从上海到全国的社区花园实践为例,归纳不同层级社区花园自然教育的实践、创新、作用和机制,总结社区花园基层共建推动自然教育的基本模式,旨在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以社区作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单元,形成可推广的社区花园自然教育路径,激发基层共建意识,丰富城市微更新主题与参与方法。

    • 李圆圆,李欣悦,罗绍钰

      2024,41(10):33-39,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33.004

      Abstract:

      高密度、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社区小微空间承载了多元的生态空间属性和丰富的自然教育价值。以碳绩效优化以及不同表征指数与碳绩效的相关性为切入点,从社区小微空间的全生命周期视角,通过公众参与式科普路径,对空间碳汇、碳排、碳绩效进行详细量化,发现材料生产与运输、绿地运营维护管理两个过程的碳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结合景观指数评估与碳绩效进行多元分析,发现小微空间中郁闭度与碳绩效关系显著;结合多个社区小微空间的自然教育营造实践,提出在“植物设计—材料运输—场地施工—运营管理”整个过程中,应以减排、增汇为重点进行社区小微空间的自然营造策略,旨在促进绿色低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人与环境的有机链接。

    • 黎明,陈思亦,刘霞,汤辉

      2024,41(10):40-48,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40.005

      Abstract:

      自然教育径作为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目的设立的步道已成为开展公众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面临教育内容同质化、在地文化挖掘不足、地方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通过基于地方资源的在地化提取、解读与转译,总结自然教育径在地性设计的模式,从区域尺度总结广东省自然教育径的在地性发展现状,并以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径为具体研究案例,分析其资源在地化转译的具体做法。最终从自然资源的在地聚焦、人文要素的在地表达、课程活动的在地开发、自然导师的在地培养4方面总结自然教育径设计策略,旨在为自然教育径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 周晨,熊辉,曹盼,康艺芳

      2024,41(10):49-57,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49.006

      Abstract:

      开放式风景园林校内实践教育基地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情操的园地,也是广大师生科普教育、休闲交流的最佳场所,在强化知行合一、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自然观的形成、加强全校师生的自然教育和增强校园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理工大学风景园林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例,探索基地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规划;开放性、多功能性和综合性的设计方法;专业教育、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融为一体的后期运维管理办法。旨在为风景园林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使之与校园景观建设相结合,并成为风景园林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和广大师生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

    • 沈宏杰,吴会,金荷仙

      2024,41(10):58-66,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58.007

      Abstract:

      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基于目前国内缺乏关于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干预效应的系统性研究,收集自然教育活动对儿童产生积极效应的可用证据,以评价自然教育活动对儿童的干预效果。文献检索在3个中文数据库以及5个外文数据库中进行,所有检索设定时间范围为2003年1月–2024年4月,纳入的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研究。采用Revman5.4软件和Stata17.0软件对选出的涉及2 916名参与者(年龄3.5~12岁)的46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现:自然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儿童的环境态度、环境友好态度以及自然友好态度等社会功能;可以提升儿童的创造力、注意力、情绪智力等行为功能;可以提升儿童的自尊、自我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幸福感等情感功能;在降低儿童压力方面效果不显著。综上所述,自然教育通过多样的自然元素和活动,可激发儿童好奇心,提升其社会功能、行为功能和情感功能,但在减轻压力方面效果有限。未来研究应结合风景园林,探讨不同形式、地区和季节的自然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并优化自然教育的分类。

    • 刊庆40周年特别专栏:“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 刘杰,张浪,钱秀苇

      2024,41(10):68-75,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68.008

      Abstract:

      专业学术期刊作为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内系列论文的连续出版物,剖析其发展脉络和刊载论文的阶段性特征,为刊物转型后提升学术引领夯实基础。以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园林》转型前、过渡期和转型后高被引论文的类型和主题分布、作者和机构分布、引证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引频次与期刊发展阶段紧密相关,过渡期TOP5%高被引论文数量高于转型前;转型后高被引论文增加了实验模拟类,主题分布的学术性、延续性增强;转型前后高被引作者逐渐转化为学科领域高影响力专家,高被引单位逐渐向具有科研资源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倾斜;转型前后高被引论文引证文献的来源期刊逐渐集中于业内高影响力期刊;被引与下载存在中等相关性,被引滞后效应随时间段推移有所显现。《园林》转型前后论文被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为同类刊物掌握期刊动态,指导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徐莉,朱明正,吴华

      2024,41(10):76-81,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76.009

      Abstract:

      以民国时期造园教材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风景园林学教材在建构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中的重要视角。依据民国时期造园学者对现代造园学的认知历程及主要表征,梳理造园教材在民国时期建构中的呈现要点,辨析其从“单一”到“多学科”的特征衍变,并观照现代转型之下从“LA”到“造园学”的转译。结果发现,中国风景园林学首先是在民国初期接受了作为园艺学的概念,其次在探索本质的过程中接受了作为森林及建筑学的概念,并在三个学科中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当今风景园林学的基础。旨在从本源探析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的特征,对重新审视中国风景园林学的源流与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 王丽方,赵颖卓

      2024,41(10):82-87,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82.010

      Abstract:

      小淇园位于江西进贤县,原园林已不可考,也未见学界研究。通过对两篇明代园记的研究,展示了明代一座公共园林及对当地人文影响的细密有趣的传递过程。研究结果主要有三方面:(1)描述和呈现园林的先后场景。(2)探究园记隐含的人文信息,推演在几十年时间中,三组不同人物围绕此园的所思、行为及交错影响。(3)追索文中有趣的营造局部。通过对两篇园记的深研,完成建筑学的重构及人文信息的分析。

    • 苏彧弘,龙红,蒋雨辰,毛华松

      2024,41(10):88-96,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88.011

      Abstract:

      摩崖书法景观作为刻在山崖、石壁上用于铭功、记事等的文字类摩崖石刻,是自然环境与人文艺术完美融合的杰出范例。理清摩崖书法景观已有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是书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支持之一。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文献数据,以“书法景观”“摩崖书法景观”“摩崖石刻”为主题,结合CiteSpace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有:(1)在概念内涵上,摩崖书法景观因其在营建上的特殊性和审美感知上的差异性,已逐步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2)在研究内容上,摩崖书法景观已从书法文本解读、书法艺术鉴赏等,向空间择址、景观组织、镌刻形式等营建经验以及空间限定下游客主体感知等主题拓展;(3)在保护传承上,摩崖书法景观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周边整体环境、人文和自然因素协同作用的组织序列及观赏细节设计,为保护传承摩崖书法景观这一独特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据此,提出对摩崖书法景观后续传承营建的三点建议:(1)在注重摩崖地貌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建立摩崖书法景观空间分类标准;(2)通过空间布局和书法特性提升游客感知;(3)总结摩崖书法景观多类型的营建经验,旨在推进摩崖书法景观传承营建的理论发展。

    • 李天志,王璐琳

      2024,41(10):97-104,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097.012

      Abstract:

      园林文创产品是以园林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创造为核心,具备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特殊商品。当前,园林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渐突显,不仅限制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该现象反映出创新应用受限、创新方式落后和创新易被仿制等困境,亟待破局。园林管理单位应以“文”为源头,以“创”为灵魂,将园林文化资源作为创新资源并加以充分挖掘与利用,加强叙事性创新、功能性创新和高水平创新,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赢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体验认同和价值认同。在保护创新成果方面,需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保护路径,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保护体系,为园林文创产品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陈彦祺,任云英,赵妮娜

      2024,41(10):105-113,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105.013

      Abstract:

      独库公路文化景观廊道,作为天山中段国家公园潜力区的核心纽带,具有不可估量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也是解决跨区域性核心区与缓冲区之间文化断裂问题的关键。城市历史景观是强调对于区域环境活态性、整体性、再生性的遗产管理范式,旨在促进发展中寻求保护的双重目标。线性遗产空间的复合属性正是韧性保护的核心要点,以独库公路遗产廊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资源现状问题,对独库公路全段的景观特征认知及遗产要素进行定位识别,分段关联性分析不同时期演变层积出的文化多样性发展过程;从宏观格局到中观形态再到微观场域进行分级保护管理,通过联动路域的遗产地、自然保护地、特色景观节点、停车点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线性遗产空间网络,以便坚实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应用与落位;最后,以独库自然—文化遗产基因库的建设实践为基础,将遗产廊道的全要素价值载体分级厘清,利用“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管理韧性—消费韧性”的动态管理策略,实现活化利用交旅基底、盘活区域文旅资源、赋能沿线产旅路径的多元协同保护模式。研究成果以期推进独库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韧性发展,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 王梦琪,王婷,顾嘉楠,张春英

      2024,41(10):114-123,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114.014

      Abstract:

      城市森林步道以自然森林环境为依托,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其构建对增进公众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的研究鲜少关注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效益。突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在森林、湿地、城市公园等尺度的研究,以福建福州福道为例,设置福道两侧各40~60 m范围内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交媒体等网络文本数据,运用SolVES模型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并探讨其社会价值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福道9种社会价值类型最大价值指数(M-VI)从高到低排序为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疗愈价值>精神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未来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2)与出入口的距离、与福道的距离对该区域社会价值影响最大,小品、建设用地、水体、森林对于社会价值有较大影响。(3)经检验,SolVES模型对于城市森林步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评估具有很好的性能,评估结果准确可靠。可为城市森林步道的社会价值提升提供建议,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在空间层面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 应用研究
    • 耿荷芳,张彦婷,奉树成

      2024,41(10):124-130,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124.015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和市民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城市居民利用园艺植物和技术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以上海市的家庭园艺现状为基础,通过网络公开问卷调查,对家庭园艺消费现状和市民园艺需求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市民对家庭园艺的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园艺消费已成为上海市民的日常消费,“个人喜爱”和“美化家庭观赏环境”是最主要的消费原因;(2)观赏性强的植物和鲜切花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园艺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在意的因素;(3)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年收入等人口学因素会影响家庭园艺的参与程度,而家庭园艺的参与程度与需求偏好显著相关。针对市民对园艺产品的消费现状和需求偏好,本研究从新优品种的培育、园艺产品的品质提升、供应结构和途径的优化,以及家庭园艺的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家庭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刘家霖

      2024,41(10):131-136,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131.016

      Abstract:

      滨海盐碱地(包括滩涂和盐碱土)作为海陆交错的重要生态过渡区和储备地,在维护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保护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渤海湾北岸典型的盐碱化地块为案例,基于多源地面观测数据,总结土壤本底状况和盐碱化情况,并量化人工生态修复和气候变化对该地块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土壤盐碱化程度偏高,其中碱化土壤主要分布在陆地,盐碱化土壤则主要分布在近海区域。通过整合多源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再分析气候数据、国际土壤分层数据和土壤盐碱预测数据等,构建丰富的地球观测数据集,显示出对滨海盐碱地生态系统韧性评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进一步分析显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历史和气候变化进程的协同调控。过去40年中多次土地覆盖和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明显削弱了该地块的植被生态系统韧性,导致近年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有限。此表现为修复后的植被呈中等丰度的灌草丛为主(NDVI约0.64),而未修复前则为高丰度植被状态(NDVI约0.74)。与此同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和干旱)显著削弱了人工修复植被的生存能力(NDVI降至0.30),进而延缓了该地块的自然恢复进程。研究结果为滨海盐碱地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邓杰夫,梁铭荣,李平东,苟军,王磊

      2024,41(10):137-142, DOI: 10.12193/j.laing.2024.10.0137.017

      Abstract:

      红火蚁是一种全球性的入侵害虫。化学药剂是目前防控红火蚁的主要手段,但大部分化学药剂都不能用于防控城市绿地、有机农场等生态敏感区内的红火蚁。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氢化物,对城市绿化环境较为友好。为筛选可在城市绿地中使用的红火蚁绿色非化学防控药剂,结合室内和野外试验评估了氨水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氨水在中高浓度下对红火蚁有较高毒性。在室内条件熏蒸下,15.81 mg/L氨处理24 h后,工蚁校正死亡率为100%,雄性生殖蚁校正死亡率为87.07%,雌性生殖蚁校正死亡率为97.41%;17.56 mg/L氨处理24 h后,雄性生殖蚁与雌性生殖蚁校正死亡率均能达到99.14%。在相对中高浓度下,雄性生殖蚁与雌性生殖蚁对氨水熏蒸毒性的耐受度显著高于工蚁。野外试验表明,经24.59 g/L氨水处理灌巢后14 d,蚁巢防治效果达到60.83%,工蚁防治效果达到54.36%。研究结果为在城市绿地生境中利用氨水防控红火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