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学刊·学术报道丨《园林》学刊编委及青编委换届会议暨《园林》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一届编委会顾问及编委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园林》学刊第二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 《园林》学刊·名单公布丨2022-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 《园林》学刊·结果公布丨《园林》学刊2022-202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
  • 《园林》学刊丨2025年《园林》学刊专题征稿
2025年 第42卷第1期
主管单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国际刊号:1000-0283 国内刊号:31-1118/S
创刊:1984年 类别: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
出版周期:月刊 发行:全国发行
出版单位:《园林》编辑部 邮发:4-396
  • 当期目录Catalogue
  • 往期精选Review
  • 理事专栏Column of the Council
  • 过刊浏览Browse
    全选
    显示方式: |
    2025年 第42卷第1期
      专题 都市圈蓝绿空间与保护地
    • 王倩娜,廖奕晴,贺思敏,赵雲竹,何瑞,沈一

      2025(1):4-13, DOI:

      Abstract: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探明气候因素对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200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1980–2020年气候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动态变化模型、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气候因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法探讨气候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成都都市圈年均气温、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均与时间呈正相关,仅年均日照时数与时间呈负相关;空间分布上,降水量趋于均匀分布,其余气候因素在山脉和城镇区域的差异化加剧;(2)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面积在1980–2000年减少22.74 km2,在2000–2020年增加62.45 km2,蓝绿空间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缘复杂度加重,景观类型增加且分布愈加均匀;(3)气候因子与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关联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均潜在蒸散量(0.78)、年均日照时数(0.76)、年均降水量(0.74)、年均气温(0.72),表明气候因素变化对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成都都市圈蓝绿空间规划和管理、气候适应型格局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后续拟纳入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驱动机制的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围绕气候适应型景观格局构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多尺度气候适应型响应等方面进行探索。

    • 李秋蓉,廖凌云

      2025(1):14-22, DOI:

      Abstract: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以福州都市圈为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20年生境质量、碳固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此利用SOM聚类分析福州都市圈的生态系统服务簇,识别空间特征和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而识别福州都市圈生态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2020年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中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2)福州都市圈6类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3)福州都市圈核心生态系统服务簇为B5簇,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碳固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服务高,水源涵养服务较低,综合生态价值高,其次为B4和B6簇,B2簇生态系统服务较低;(4)福州都市圈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鹫峰山脉和戴云山脉,整体保护空缺率为1.85%。研究结果可为福州都市圈区域生态保护与格局优化提供思路。

    • 刘恺希,孙浩鑫,张沛

      2025(1):23-32, DOI:

      Abstract: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植被覆盖演变分析并识别潜在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通过设计转化阻力指标体系获得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提出网络整合、廊道桥接、网络织补、生态修复4种生态网络整合策略。通过分析生态空间结构发现都市圈的生态斑块、廊道等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针对都市圈尺度提出多中心生态网络的规划模式,针对重要生态单元提出“核心—廊道—缓冲区”的规划模式,基于不同的整合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构建都市圈生态网络。聚焦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径及模式探索,提出西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结构,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于推动中国都市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 彭琳,陈烨

      2025(1):33-43, DOI:

      Abstract: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 茉洁,钱丽源,朱庆涛,周斯翔

      2025(1):44-51, DOI:

      Abstract: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UGI)的广泛应用,正在持续重塑全球城市景观,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产生重要影响。成都作为紧邻川西高原的内陆盆地城市,其城市景观在UGI构成的多样性等方面与中国其他城市具有显著差异。以成都城市景观为中心展开综合调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服务建模和空间分析来量化UGI对生态服务的影响,并采用系统化方法将UGI整合到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建议中,为快速城市化中的成都主城区UGI空间布局优化,特别是空间聚集程度冷点区域改善,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总结出三个关键趋势:(1)成都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城市区域绿色空间的显著缩小和建设用地的显著扩大为特征,主要归因于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2)空间聚集程度热点和冷点的调查分析显示,主城区大多数温度冷点位于成都的东部,而基于其价值的热点最高集中度位于南部地区;(3)对UGI内碳密度的分析显示,生态系统服务集中度的峰值出现在城市中心区域。

    • 谢于松,王闻,王倩娜

      2025(1):52-62, DOI:

      Abstract:

      日本自1950年《首都建设法》颁布以来,在都市圈整备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从日本大都市圈广域地方规划相关法律入手,分析并整理了与广域地方规划相关联的《国土形成规划法》和三大都市圈整备法等法律构成及内容。针对三大都市圈的广域地方规划和整备规划等展开研究,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等方面分析比较其构成及主要内容,同时阐述三大都市圈“广域联合机制”特点。最后,基于日本大都市圈建设经验,结合中国都市圈发展现状,得到规划立法、广域地方规划制定、用地划分指导和管理机制协调等方面的启示,以期为中国都市圈的立法、整备规划工作实施提供启示及参考。

    • 风景园林理论
    • 潘倩倩,王东南,吕小溪

      2025(1):64-73, DOI:

      Abstract:

      合理的景观布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格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国内乡村景观格局,对保持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意义重大。运用CiteSpace软件,以2004–2024年中国知网(CNKI)关于乡村景观格局的中文期刊文献作为核心数据库,对该领域的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其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以乡村景观格局为主题的研究可分为平稳上升、曲折发展和缓慢下降三个阶段;该领域相关研究学者已组成部分研究团队,但联系不密切;研究乡村景观格局的机构主要为高校,研究机构类型较为单一化;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景观格局、乡村景观、乡村聚落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趋势逐渐集中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现代化建设与科技应用等前沿方向。乡村景观格局受到各学科领域关注,但在未来应加强各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创新方法推动乡村景观格局的研究,为乡村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依据。

    • 姚龙杰,岳邦瑞,李馨宇,朱宗斌,杜喆

      2025(1):74-82, DOI:

      Abstract:

      围绕近年来突显的城市疾病问题,既往研究主要聚焦于蓝绿空间的健康效益促进,而较少关注空间因素对于疾病扩散流行的阻断过程与干预途径,致使城市疾病问题的空间管控收效不佳。因此,通过梳理公共卫生学理论与风景园林实践的交叉融贯发展历程,基于公共卫生学“剂量—反应”关系原理提出“空间干预—环境因素—致病因素—疾病反应”的空间机制分析框架,形成融合公共卫生学原理的空间干预模式,构建公共卫生学理论研究向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转化途径。通过结合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城市居住环境三类情境中城市疾病问题的空间机制框架应用解析,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疾病问题并给予解决策略,进一步展示空间机制框架在疟疾生物传染病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可行性。强调空间干预途径介入疾病初级流行阶段的重要性,旨在促进规划设计措施对城市疾病问题的有效管控,意为当前城市蓝绿空间规划与更新提供不同视角,以期提升后疫情时代健康城市的综合效益。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董俊梅,潘悦,张瀚琪,陈文漪,刘敏

      2025(1):83-92, DOI:

      Abstract:

      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城市固碳增汇目标及其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目标,尝试从区域固碳供需的角度,提出契合区域发展特性的优化策略,为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InVEST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2020年的碳固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供需比值、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供需比值差异划分不同的碳固持服务发展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碳固持服务供给大于需求,碳固持优势明显,碳固持需求量整体偏低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状态,区县发展差异较大。滇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需加强西北部碳固持服务主体保育工作,协调东南部生态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优化中部固碳服务重点建设区并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优化城市基础功能建设,提出“一核两心双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带动周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 徐曦,钱静,印玉琴

      2025(1):93-100, DOI:

      Abstract:

      以苏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4–202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构建50 m×50 m的风险小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40年间苏州高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和建设用地自东南向西北、从伴山到临湖的阶梯扩张,而水网格局和水域面积保持稳定,禁开禁采之后城市山林面积也在稳定恢复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区平均景观生态风险值呈现出“提升—下降—回升”的趋势,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异质性使得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差异明显,较大影响区域高值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转变,自发城镇化发展阶段高值区主导因素为景观脆弱度,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为景观破碎化,区域优化及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为景观优势度。了解苏州高新区生态变化过程,识别提取长期处于高值风险的生态薄弱区,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发展建议,以期推动苏州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并为理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实证依据。

    • 园林空间
    • 张学玲,赵锴彧

      2025(1):101-109, DOI:

      Abstract:

      空间整合度是当代景观环境空间序列构成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的重要表征概念,相关研究已由图式语言发展至量化描述,其关键技术途径之一即为以Depthmap等为代表的建成环境空间解析技术。选取具备典型轴线特征的当代烈士陵园实例,建立轴线空间分析模型并进行Depthmap整合度量化分析,在对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数据进行移动平均法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典型烈士陵园轴线空间整合度量化图谱。案例分析表明,轴线在风景园林整体空间设计中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整合力,对于横向递次展开空间存在衍化整合能力;运用移动平均法能够对轴线空间整合度进行散点趋势分析,结果量化反映了烈士陵园轴线空间的建构特征与线性变化规律。以期为轴线型风景园林空间分析提供一种基于Depthmap的空间整合度解析技术,并为烈士陵园空间绩效提供一种空间量化分析方法。

    • 周辉

      2025(1):110-118, DOI:

      Abstract: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数据的获取渠道。以5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官方平台的名录及属性数据和ChatGPT深度合成的文本数据挖掘隐性知识,采用描述性及推断性数理统计方法识别旅游景区关键空间意象要素,分析先天条件及后天干预与空间意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标志物是游客印象中区别不同景区的主要依据,也是个体景区获得较高游客意象评价的关键;(2)标志物、区域和道路构成5A级景区整体空间意象的基础和主体;(3)后天设计对意象的影响至关重要,标志物打造和区域划分是后天设计环节中的重点。旨在可促进景区规划设计提升及高质量发展,推动精细化形象宣传和管理。

    • 崔陇鹏,田雨鑫

      2025(1):119-125, DOI:

      Abstract:

      米万钟在北京修建的勺园是晚明时期私家园林的传世经典之作。借助明代勺园的历史图像及文献中形象与意象的描述,探讨水系景观在晚明时期园林中的积极作用;从空间营造视角出发,深度剖析园林水系景观的营造内核;将研究视点从平面图像转移到园林空间体系,明晰勺园水系景观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并梳理勺园水系景观意象与营造思想;最终通过分析明代水系景观空间格局的转变,探究晚明时期政治背景、文化内涵及时代风格等对园林水景空间的影响,探寻明代北方园林水系景观形成的历史契机与意义。旨在丰富现有传统园林水系景观营造理论,将水系景观空间作为继承园林文化传统的重要支撑,为当代园林水系景观营造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应用研究
    • 陈冠群,李秋静,毛宇恒,申瑞雪,申晓辉

      2025(1):126-133, DOI:

      Abstract:

      原生植物对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应用程度尚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实地调研、引种搜集的原生植物进行评价分析,构建包含4项准则层和15项指标层评价因子的原生植物在上海城市园林的应用评价体系。结果显示,70种(含变种、变型)受试植物属于5科32属,综合评价结果分为5级,I级的8种植物分别属菊科、唇形科以及蓼科,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II-V级植物分别有35、24、2和1种。采用热图分析法挖掘原生植物在指标层评价因子中的突出项,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多的植物选择。通过对原生植物多维度评价与应用潜力分析,为促进原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提升与特色植物景观构建提供参考。

    • 贺鹭瑶,徐晓丹,郑伟

      2025(1):134-139, DOI:

      Abstract:

      冬樱花(Cerasus cerasoides)是全球唯一在冬季盛开的樱花,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园林应用潜力巨大,但近年来冬樱花向省外的引种并不成功。因此,研究冬樱花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对冬樱花园林引种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收集冬樱花275个地理分布信息、32个环境变量因子以及当代(1970–2000年)、未来(2021–2070年)的气候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预测当代和未来气候环境下冬樱花在中国的潜在引种区,并通过基于刀切法的ROC曲线对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影响冬樱花潜在引种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季节性温度变化、最干月降水量、等温性和海拔。预测模型的评估指标(AUC值)为0.983,表明预测精度极高,结果可靠。当前气候条件下,冬樱花引种区总面积为4.99×105 km2,占中国陆地面积5.42%。其中,高、中、低引种区面积分别为2.04×105 km2(2.21%)、1.23×105 km2(1.24%)、1.81×105 km2(1.96%)。冬樱花潜在引种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及华南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冬樱花的潜在引种区总面积呈增加趋势,适生区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尤其是东南方向。旨在为冬樱花的引种栽培、推广应用和区划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