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京瞻园
    周悠然
    2019(7):31-36.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31.006
    [摘要](6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瞻园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之一,精妙的布局和构造使其成为优秀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同时,为适应现代游览需要,瞻园的修缮案例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瞻园的发展历史、空间布局及造园特点,展现瞻园精妙的造景手法和独特魅力,希望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扬和保护有所借鉴和参考。
    2  公园城市背景下口袋公园及其景观互动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戴安荻,李晓策,臧亭,郑思俊
    2023(7):51-58.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51.006
    [摘要](493) [HTML](0) [PDF 1.70 M](16)
    摘要:
    公园城市语境下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带动了口袋公园建设的加快,作为服务于城市高密区人群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探究其发展方向有助于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双重进步。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上半年口袋公园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及趋势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存在重点关注生态效益且逐步关注社交互动功能的共性特征,但在研究尺度、研究重点上存在差异,国内关注宏观布局调控与规划策略,国外则聚焦心理修复、环境公平等人文话题。在公园城市背景下,未来中国口袋公园及其景观互动性研究应从人群需求调研、多媒体智能技术与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管理机制探索等角度拓展深入,以更好地优化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3  基于外文文献的国际数字景观领域研究进展与趋势
    胡雅琴,唐文
    2022(2):77-84. DOI: 10.12193/j.laing.2022.02.0077.011
    [摘要](463) [HTML](0) [PDF 4.78 M](962)
    摘要:
    国外数字景观研究经历了长期且完整的体系构建和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将对国内数字景观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SCI核心期刊内的外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领域数字化景观研究的国别差异、机构分布、学科合作网络、研究趋势、知识基础和热点前沿。研究表明:(1)国外数字化景观的发展程序完整,欧美国家学者构筑了知识网络早期的知识骨架,中国学界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研究方向多样,网络体系完整,方法上借鉴了多个学科的前沿技术和模型方法,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集成特征;(3)数字景观领域各个阶段研究热点方向差异大,现阶段基于人群体感舒适度的环境气候改善研究、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信息来源媒介数据在景观的分析研究和机载雷达(LiDAR)的应用为热点研究领域。
    4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展望
    张泉,李笑盈,聂慧娟
    2023(3):64-70.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64.008
    [摘要](420) [HTML](0) [PDF 12.47 M](626)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不仅能丰富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领域,更能为风景园林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CNKI数据库中2002?-?2021年间的中国传统园林相关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生成该领域的知识图谱,以深入剖析其研究热点、演进历程与未来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园林研究自1989年开始逐渐处于活跃状态,研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逐渐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系统性与整体性显著增强;(2)庭院景观、山水居游、空间句法、风景构图、诗意栖居、立象尽意、雕塑、园林艺术、地域景观是其主要研究领域,而中国古典园林、古典园林、风景园林、意境则是其研究趋势的关键词;(3)现代技术和理念分析的运用将更加普及,为中国传统园林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
    5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研究综述与展望
    袁旸洋,张佳琦,汤思琪,郭蔚
    2023, 40(4):59-67. DOI: 10.12193/j.laing.2023.04.0059.008
    [摘要](356) [HTML](0) [PDF 12.27 M](582)
    摘要:
    城市中的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具有相似的自然生态属性,在生态功能效益等方面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研究对象。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绿色与蓝色空间各成体系,制约了蓝绿空间的生态效益发挥。在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蓝绿融合发展”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课题。在厘清城市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2021年三者中英文献的发文量变化、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迁移进行了定量分析、定性归纳与比较,梳理了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研究的发展脉络,并针对雨洪管理、降温效应、碳汇效益三个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城市蓝绿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绿色、蓝色空间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了一定基础。近年的研究已由单一城市绿色、蓝色空间逐步转向蓝绿空间整体生态效益。日后可围绕蓝绿空间生态效益协同机制、耦合评价体系构建、生态绩效评估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在蓝绿空间规划方法、定量化分析评价技术、蓝绿空间融合模式等方面结合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6  从信息化到智慧化——城市公园智能化建设实践与发展趋势
    高博林,王云才,张浪
    2020(11):15-20. DOI: 10.12193/j.laing.2020.11.0015.003
    [摘要](343) [HTML](0) [PDF 22.01 M](476)
    摘要:
    快速、高度的城市化对城市公园的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应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公园的设计、管理、服务水平,是有效应对这些要求的重要技术途径。文章首先梳理了城市公园智能化建设的4个发展阶段,依次归纳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然后结合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案例,重点总结了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的城市公园智能化建设的相关进展;最后提出基于智能信息技术在上海开展城市公园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具体包括面向规划设计者的精细化设计建造、面向公园管理者的智慧化运营管理以及面向公园游客的人性化交互体验3个方面。
    7  江南私家园林预防性保护
    张青萍
    2020(12):1-1.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01.001
    [摘要](331) [HTML](0) [PDF 2.93 M](6679)
    摘要:
    8  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研究进展
    王小涵,张桂莲,张浪,梁晶,张琪
    2022(1):18-24.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18.003
    [摘要](327) [HTML](0) [PDF 1.13 M](580)
    摘要:
    城市绿地为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提升人类福祉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土壤固碳功能与潜力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内唯一具备直接碳汇价值的用地要素,在减缓全球变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绿地土壤碳库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城市绿地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促进人体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景观游憩等多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然而,人们对城市绿地在土壤碳库形成和积累过程与机制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系统整理了城市绿地土壤相关定义及主要特性,总结了绿地土壤碳库空间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并梳理了城市绿地土壤碳排放与自然土壤的差别及其潜在机制。重点探讨了城市绿地土壤碳固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绿地植被、人类活动及时间等因素对城市绿地土壤固碳功能的主要影响。最后提出目前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的研究方向与热点进行展望,为提升绿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9  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 ——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王敏,朱雯
    2021(10):11-18.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11.002
    [摘要](311) [HTML](0) [PDF 9.36 M](335)
    摘要:
    “双碳”目标下,绿地作为城市区域内最主要的近自然生态空间,同时具有绿色自然碳汇及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梳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和评估方法,构建结合城市绿地增汇和减排效能的综合评估框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全面评价城市绿地空间影响碳中和的直接和间接成效,深入分析两种影响途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绿地率、类型、植被配植对绿地增汇效能影响较大,绿地率、附属绿地占比、绿网建设、绿地分布均衡性及滨水绿地建设对绿地减排效能影响较大。研究进一步提出绿地碳中和综合效能提升策略及方法,旨在以多维度、系统化的视角衡量城市绿地空间在促进碳中和方面的价值,为城市绿地发展及优化提供参考。
    10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近二十年康复性景观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蔡衍坤,刘雨红,赵 兵
    2020(9):74-80.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74.013
    [摘要](302) [HTML](0) [PDF 8.59 M](930)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康复性景观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方向出现分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者了解发展历程和研究的不足,继续推动研究深入,文章借助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至2020年近20年中国康复性景观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分析康复性景观的主要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康复性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康复性景观的作用及评价、康复性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康复性植物景观设计三大主题。领域内形成了多个学术合作团队,但跨高校、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相对较少。康复性景观评价反馈以及循证设计的方法需要更多地运用于指导未来的规划设计,让康复性景观真正发挥康复疗养的功能,而康复花园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是未来可发掘的热点之一。
    11  基于文献计量的近十年国内外景观适老性研究进展
    孙新旺,刘山琳
    2022(8):37-44. DOI: 10.12193/j.laing.2022.08.0037.005
    [摘要](265) [HTML](0) [PDF 13.62 M](793)
    摘要:
    当前,国内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加显著,户外环境的适老性逐渐被全社会所关注。借助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国内外2010?—?2019年涉及景观适老性领域的文献进行作者分布、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国内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2)国外注重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影响,而国内更多关注住区环境的适老性和康复景观研究;(3)国外未来更加关注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注重与医学研究相结合,国内则会关注小气候条件、环境的个性特征对适老性的影响,研究方法也会逐渐多元化。综合来看,国内未来应在多学科合作、技术方法、研究广度等方面加大力度,为营造更加和谐的适老景观提供理论基础。
    12  基于高分二号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三维绿量研究
    易扬,张桂莲,张浪,邢璐琪,江子尧,郑谐维,林勇
    2020(11):2-7. DOI: 10.12193/j.laing.2020.11.0002.001
    [摘要](263) [HTML](0) [PDF 20.29 M](35538)
    摘要:
    三维绿量能反映城市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城市绿化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高分二号遥感影像,运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进行植被类型划分,通过计算植被指数,提取纹理信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植被三维绿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维绿量总值为0.04 km3,单位面积平均三维绿量为1 073.65 m3/hm2;香樟林是研究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占比58.50%;研究区北部和南部植被覆盖较为茂密,中部偏低。
    13  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桂莲,邢璐琪,张浪,仲启铖,易扬
    2022(1):4-9.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04.001
    [摘要](263) [HTML](0) [PDF 1.22 M](730)
    摘要:
    城市化区域是CO2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范围内唯一直接增汇、间接减排要素,精准监测其碳汇能力、分析其影响因素,能直观反映城市绿地的碳中和作用,这对增强城市绿地碳汇功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多种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主要有样地清查法、同化量法、微气象法、遥感估测法等,分析前人运用上述方法对不同尺度、类型城市绿地进行碳汇计量的研究成果,总结各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尺度、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绿地特征提出了不同尺度、不同方法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思路与框架,以期推进城市绿地碳汇的精确评估,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4  南京主城区蓝绿空间格局对降温效益的影响及其协同作用研究
    袁旸洋,张佳琦,郭蔚,汤思琪,李英男
    2023, 40(8):57-64. DOI: 10.12193/j.laing.2023.08.0057.007
    [摘要](262) [HTML](0) [PDF 1.89 M](482)
    摘要:
    高密度城市中的绿色与蓝色空间具有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两者有着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城市蓝绿空间的格局是影响其降温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南京主城区为例,选取17个空间格局指标,分别从面积—边缘、形状、核心、聚散度4类表征城市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对比分析三者与地表温度的关联性,探讨绿色与蓝色空间对降温的协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格局对其降温效益的影响不具有季节性差异;(2)蓝绿空间格局整体性指标相较于单一绿色空间与蓝色空间格局指标,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3)增加斑块面积、提升形状复杂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促进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益。从整体性与协同性的角度探索了城市蓝绿空间格局对降温效应的影响,阐明了城市蓝绿空间统筹调控的必要性,有助于实现高密度城市规划实践中蓝绿空间格局的系统性优化与精细化调控,推动城市蓝绿空间融合发展。
    15  园艺疗法体系的组成、内涵与实施应用
    薛滨夏,李同予
    2023, 40(4):51-57. DOI: 10.12193/j.laing.2023.04.0051.007
    [摘要](258) [HTML](0) [PDF 9.26 M](543)
    摘要:
    基于参加美国园艺治疗师注册认证的体会,通过梳理园艺疗法体系,从园艺治疗师队伍培养、园艺治疗计划制定、自然疗愈环境设计策略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国外园艺疗法基本组成、本质内涵和实施应用,揭示其相互关系和角色,以及对于构建完善的高质量园艺疗法体系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园艺疗法的发展评述与未来展望,提出依托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推行的森林园林康养师认证体系,利用疗愈环境和治疗性景观营造,以及广泛的自然疗愈实践活动,共同编织完整的公共卫生与康养服务体系,为促进全民公共健康福祉发挥应用的贡献。
    16  低碳园林研究综述及研究热点分析
    徐丽华,陈婷,张瑞华
    2022(1):10-17.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10.002
    [摘要](249) [HTML](0) [PDF 3.84 M](802)
    摘要:
    研究阐述低碳园林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探讨低碳园林的研究发展过程及知识框架,为低碳园林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设计方法提供建议与参考。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1—?2021年的低碳园林领域相关文献。中文文献检索词为“低碳园林OR低碳景观”,外文文献检索词为“carbon AND (landscape OR green space OR parks OR garden OR plant)”。应用CiteSpace 5.7.R2软件对筛选后文献的年发文量、关键词等进行相关图谱的绘制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最终纳入1 091篇低碳园林领域的相关文献,其中CNKI数据库626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465篇。详细分析文献数据及图谱内容并研读文献内容后发现,国内的研究内容以探讨园林绿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应用方法为主:设计理念上以“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源”为核心;设计方法多关注园林要素低碳理念的表达,采用固碳能力强或碳友好的景观要素。国外文献多集中于科学研究及实证研究:测算植物、土壤、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为低碳园林营造提供数据参考;拟定从概念到实施阶段的系统性低碳园林设计框架。基于综述的系统性讨论及研究热点分析,并结合国内外低碳园林相关研究在不同层面和设计阶段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低碳园林设计营建的三点建议:园林景观要素的美观性、功能性与低碳理念相结合;低碳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布局需以自然式布局为主,顺应原有的地形及自然条件;构建低碳理念下的园林评价体系,低碳效果的评价与美观性评价、使用功能评价相结合。
    17  见“微”知著——城市小微绿地研究的现状、前沿及展望
    贺坤,秦祯研,王本耀,奉树成,于泽群
    2023, 40(11):89-97.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89.011
    [摘要](246) [HTML](0) [PDF 3.11 M](421)
    摘要:
    小微绿地在城市更新与提升城市活力方面的贡献非常显著,分析总结其研究现状和进展有助于小微绿地在未来城市更新中的长效机制建设和管理机制构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选取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分别对近20年中英文文献中城市小微绿地研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在发文量、发文机构及国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图、关键词频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进程及趋势:(1)城市小微绿地研究呈现早起增加缓慢,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外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2)从发文机构及合作来看,国内外关注小微绿地的研究机构众多,但是各个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深度合作的网络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跨机构、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3)近20年来国内外小微绿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更新”“景观公平”以及“生态价值”三个不同视角下的知识集群;(4)研究趋势表现出“研究初探与理论搭建”“研究拓展与多元应用”“研究深入与政策反馈”三个演变进程,英文研究已迈入成熟化阶段,中文研究尚处于应用化阶段的后期。最后,对城市小微绿地从理论研究、建设指南、技术探索、规划实践和效应评估5个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城市小微绿地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实践提供参考。
    18  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江炜,邵大伟,邵莉婷,钱佳玲,吴雨菲,薛原
    2024, 41(4):52-60. DOI: 10.12193/j.laing.2024.04.0052.007
    [摘要](246) [HTML](0) [PDF 1.80 M](905)
    摘要:
    科学认知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可有效推进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化并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研究的进展、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发文呈阶段性特征,国外研究偏向生态与健康视角,国内更为关注城市环境与建设。(2)国外研究热点领域为城市绿地的生活健康效应、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生活空间分异特征与城市绿地的生活生态环境效益。国内则侧重生活空间内的绿地规划理念与实践、绿地绩效评价、绿地效益与居民权益。(3)国外研究演变特征呈现为尺度逐步缩小、绿地内涵不断扩充,方法由调查实证、简单数理模型向大数据及方法集成发展,对象经历绿地—居民—人绿交互的转变,核心由生态、社会文化类转向健康领域。国内研究核心由社会学、城市规划领域向多学科、多领域融合拓展,研究导向由解决绿地问题的供给侧视角向完善供需匹配关系的双向视角深化。基于相关研究现状提出加强机理荟萃、尺度联动、供给标准、数据共享,以期推动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研究的发展。
    19  几种城市绿地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研究 ——以上海为例
    张冬梅,罗玉兰,张浪,傅仁杰,有祥亮,尹丽娟
    2024, 41(4):4-10. DOI: 10.12193/j.laing.2024.04.0004.001
    [摘要](241) [HTML](0) [PDF 2.13 M](1037)
    摘要:
    植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精准调查评价是对城市绿地实施科学规划管控、保护性提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基础。以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为例,按照绿地规模、绿地形状、空间布局、植被类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采取样方法、网格法、样点法等样地设定方法,选定上海世博文化公园28个微样地、272条主干道道路绿地样段、34处商服附属绿地,采用全面普查、重点调查、专项调查等方法,对绿地新优植物、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入侵物种、古树名木、立体绿化植物种类开展调查。形成了一套有代表性且可操作性强的植物物种调查方法,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科精准价、新建绿地新优植物开发利用,以及已建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性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20  基于时空演变分析的武汉市城市蓝绿系统空间格局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
    杨柳琪,周燕,罗佳梦,郭诗怡
    2022(7):66-74. DOI: 10.12193/j.laing.2022.07.0066.008
    [摘要](226) [HTML](0) [PDF 2.47 M](386)
    摘要:
    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基于时空演化分析视角,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影像解译量化了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引入协同发展评估模型,选取武汉市代表的社会经济指标与蓝绿空间特征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蓝绿空间”三者的复合模型,测算了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效益以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的面积、破碎度及暴雨淹没体积在持续减小,“经济—社会—蓝绿空间”复合系统协同度逐渐升高,这一趋势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基本相符,表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蓝绿空间的形态结构变化置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量化蓝绿空间形态结构、时空变化的同时,探讨了其与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可持续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