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 城市绿地高碳汇与减排协同路径
    • 城市绿地空间碳汇提质增效及减排工具箱构建研究

      2025, 42(7):4-13.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04.001

      摘要 (35) HTML (0) PDF 3.42 M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绿地系统的提质增效已成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战略。创新性地构建包含地形处理、水系规划、建筑小品设计、植物配置、道路组织和空间布局6大要素的低碳设计工具箱,并针对各要素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河北岸的秦陌花塘为例,系统探究城市绿地空间的碳汇功能提升与减排路径优化,进一步提出低维护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协同碳汇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效益并实现维护成本最小化,为城市绿地空间提质增效和高固碳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小尺度城市碳汇单元植物景观营建方法及设计研究

      2025, 42(7):14-22.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14.002

      摘要 (14) HTML (0) PDF 3.43 M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小尺度绿地的视角探究碳汇效益,能够为未来城市绿色低碳空间的构建与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安市已建成绿地的调研,计算筛选高固碳和低维护植物种类,探究绿地、植物、碳汇的关系尺度,构建“乔灌丛+草本群落结构”“草本群落结构”的典型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并总结与地域特征相适宜的城市碳汇单元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分析基于城市小尺度绿地碳汇单元的植物景观营建途径,实现绿地、植物、碳汇之间的耦合,提出兼具地域性特征与高效碳汇效益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及策略,以作为实现城市“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综合现阶段城市绿地单元植物景观营建成果,将城市小尺度绿地营建与高碳汇植物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期望为城市小尺度碳汇单元的植物景观构建提供新思路。

    • 基于功能性状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碳汇效益评估

      2025, 42(7):23-31.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23.003

      摘要 (31) HTML (0) PDF 2.67 M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碳汇提升的研究正逐步从植物个体性状转向更加系统的群落视角。以西咸新区渭河北岸中段13.5 hm2绿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年固碳量、碳储量与功能多样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地群落乔木层平均高度、胸径等与年固碳量显著正相关(p<0.05);灌丛群落平均高度与年固碳量显著正相关(p<0.05);草甸地被群落平均高度、叶面积、叶面积指数与年固碳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林地群落年固碳量可由群落平均叶面积指数等拟合,草甸地被群落年固碳量可由群落平均高度、叶面积指数等拟合。群落碳汇提升更依赖优势物种性状而非多样性互补效应。提出适用三种植被的高固碳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林地群落年固碳量达10.25 t/hm2,草甸地被达21.6 kg/m2。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碳汇提质增效提供了量化设计模式,为实现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2000–2020年长三角区域绿地景观格局的热环境作用及影响分析

      2025, 42(7):32-41.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32.004

      摘要 (13) HTML (0) PDF 2.06 M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绿地景观格局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极大变化,对城市热环境和居民健康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绿地景观格局的热环境作用是如何随着时空尺度变化而改变,以及不同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热环境,是亟需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2000–2020年长三角区域绿地景观和地表温度格局的演变特征,探究了长时间序列和不同空间尺度上绿地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作用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三角区域绿地面积占比仅下降0.9%,但其空间分布更加聚集,破碎化程度减弱。城市热岛区域面积增加2.7%,强度不断加剧,逐渐聚集成区域热岛,分布范围明显扩大。绿地面积占比对热岛效应的贡献(q=0.168)显著大于其他绿地景观指数(q=0.091)。随着时间的变化,绿地面积占比、聚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的降温贡献逐渐增强;但随着分析单元的扩大,它们的降温贡献逐渐减弱。绿地景观指数的交互作用对热岛效应的解释力均具有增强作用,即多数景观指数的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大于两个因子单独作用的解释力之和。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中,斑块面积比例与斑块密度、标准化景观形状指数的交互作用最强,建议优先布局“覆盖面积—形状—连通性”复合型绿地,实现绿地景观格局热环境作用的最大化。旨在为优化调控城市绿地景观格局、降低长三角区域热风险,提供生态学方法和科学参考。

    • “双碳”目标导向下趵突泉林野建筑环境营造的低碳技术路径与方法

      2025, 42(7):42-48.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42.005

      摘要 (12) HTML (0) PDF 2.75 M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济南趵突泉为研究对象,对传统园林营造的本土低碳技术路径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园林水景系统、山景系统以及林野种植系统的解析,还原“泺水环流、北山南水、山峦中峙、泉群散布、浓阴密植”的趵突泉山水林野格局,挖掘一套依托于先天自然环境的“第二自然”环境营造系统;在此基础上,聚焦于趵突泉建筑集群的微气候环境构建,分析泺苑的“水岛通廊”微气候环境、李清照纪念馆的“山间泉瀑”微气候环境以及王雪涛纪念馆(沧园)的“平湖秋月”微气候环境,反映出一种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紧密呼应的固碳释氧场所效应;据此进一步总结趵突泉景观建设的提质增效途径,即顺应自然的山水生态系统、融合山水的林野绿植系统以及关照环境的景观建筑系统,并从中提炼传统园林营造的低碳技术路径与方法。

    • 低碳导向下公园绿地设计与优化方法 ——以呼和浩特市小草公园为例

      2025, 42(7):49-57.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49.006

      摘要 (15) HTML (0) PDF 2.14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低碳设计与优化方法的探索是中国“十四五”时期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更新的重要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低碳公园设计要素和植物生态特征,以呼和浩特市小草公园为例进行低碳设计和高固碳植物群落优化应用。基于城市公园“设计—建设—维护管理—优化”的全生命周期,提出碳排放设计策略。基于树种的固碳能力和生境条件,提出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和地被型4种高固碳植物群落模式及其优化方案,并针对小草公园的疏林草地、休闲活动、雨水花园、观赏草海和步道沿线种植区进行应用,探索城市低碳公园绿地设计与优化途径。为呼和浩特市公园绿地低碳设计及高固碳植物群落优化提供实施方案,为“双碳”目标实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

      2025, 42(7):59-67.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59.007

      摘要 (11) HTML (0) PDF 2.72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极具价值的国土资源,兼具珍稀的景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同时也面临着风景名胜区景源本底与周边用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诸多矛盾,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的脱节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当前这一问题,以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景源分级评价与土地适宜性分析,对石湖景区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以“传导、反馈、整合”的联动模式为研究策略,合理保护景源本底,优化周边的土地利用,科学引导景区景点布局和景点建设方式,以期实现景源本底与周边用地的合理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内土地的永续利用,并为其他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地的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 大数据模型驱动下滨水空间活力影响机制研究 ——以义乌市为例

      2025, 42(7):68-78.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68.008

      摘要 (21) HTML (0) PDF 3.10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义乌市素有“商贸之都”美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江沿岸功能已由单一生产功能转型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三生空间”,市民休闲娱乐需求愈加突显。为助力义乌加快城市更新,实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转型,以义乌市滨水空间为对象,以时空活力特征为切入点,从人群用户画像、空间形态指标、生态环境要素和城市人文经济4个评价维度着手,拆解不同指标要素值并分析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建立23项滨水空间活力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位置服务的全龄段人群数据、手机信令和社交媒体打卡等多源大数据,结合最小二乘法筛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空间异质性及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因子重要性排序,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SHAP因子重要性可视化,系统解析滨水空间活力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交通站点密度、功能混合度、岸线可达性和开发强度,这些核心驱动因子在滨水空间活力表现上呈现正相关结果,景点丰富度和房价呈现负相关结果,并在不同区域呈现空间异质性。大数据模型驱动下的活力影响机制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提供实证支持与建议,针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 基于城市发展情景模拟的陕西杨凌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25, 42(7):79-88.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79.009

      摘要 (16) HTML (0) PDF 3.42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安全格局在快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维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以杨凌地区2002–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PLUS—InVEST—电路理论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变情况,模拟2032年城市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构建2022年和2032年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杨凌地区耕地为主导地类,与城镇建设用地相互转化频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波动小;基于PLUS模型预测显示,2032年各地类发展稳定,城市发展情景下呈现东建西耕格局;2022–2032年城市发展情景下生态源地面积增加129.07 hm2,廊道数量增加40条且新增于东南部、生态夹点面积减少85.05 hm2,生态障碍点面积增加292.5 hm2,根据现状及未来情景提出“多廊多核”空间结构优化建议。为杨凌及西北干旱半干旱中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园林空间
    • 苏州耦园黄石假山景观营造研究

      2025, 42(7):89-94.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89.010

      摘要 (20) HTML (0) PDF 3.04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苏州耦园是保留了清初黄石假山遗构,并在清晚期由湖州沈秉成扩建而成的园林。为深入探讨苏州耦园东园的黄石假山景观营造,揭示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空间布局,从黄石假山遗构入手,借助耦园东园的平面、立面、剖面、现状图及相关文献,挖掘黄石假山与巨嶂式山水之间的深层联系,剖析其“一山四面”的山景园布局、“山踞池畔”的山水景观格局、“以少胜多”的山景空间特征,以及高度线性化的建筑格局。有助于进一步探寻明清园林“画意”叠山及假山景观营造的特点,为现代园林的假山景观营造和研究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意义。

    • 明清时期会理古城景观要素与体系研究

      2025, 42(7):95-102.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095.011

      摘要 (9) HTML (0) PDF 3.38 M (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城市景观体系深度融合自然与人工景致,内涵丰富深厚,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直观体现。目前景观体系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历朝古都,对于特色鲜明且显示度较低的地方城市关注很少。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选择保存较好的西南边陲要塞会理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踏勘调研和研究分析,以古城发展沿革为背景,选择明清两代为关键时间切片,强化国土景观脉络,梳理出山、水、田、城的景观要素构成,结合会理古城鲜明特征,归纳出“城—郊—野”三层尺度关系,并进一步从自然、商业、军事三方面总结其形成原因,由此凝练会理古城传统景观体系营造经验,策略性地提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借鉴因素,以期为类似城市规划建设与遗产保护提供思路。

    • >应用研究
    • 生态基底调查赋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空间规划与修复设计探索

      2025, 42(7):103-111.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103.012

      摘要 (16) HTML (0) PDF 2.91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生态基底调查赋能生态保护修复,以应对郊野地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不足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挑战。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基于生态基底调查成果,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理念,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修复节点”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功能分区体系,形成生态留野区、生态优先区、生态农业区、生态共生区4类功能区及农林水路一体化复合生态廊道。通过水生态治理、近自然林修复、灰绿融合设施等生态修复工具箱技术,实施“三大典型示范片区”建设,以显著提升区域生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预估结果显示,整治后区域年生态价值提升约404万元,新增湿地功能面积32 hm2,面源污水净化量达161万m3,两栖类与鸟类多样性显著改善,黑斑蛙、牛背鹭等指示物种栖息环境优化。通过探索生态基底调查赋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为郊野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 林木生物炭施加对东方杉苗木生长特性的影响

      2025, 42(7):112-118.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112.013

      摘要 (5) HTML (0) PDF 1.26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解析林木生物炭施用对盐碱土东方杉(×Taxodiomeria peizhongii)苗木生长的影响。以1.5年生东方杉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生物炭(B)、林木废弃物(W)、林木废弃物与生物炭混合物(WB)4组处理,通过连续360天的定位观测,定量分析不同处理对东方杉地上部生长指标(地径、株高、冠幅)和根系形态指标(数量、总长、表面积、体积)的差异化影响。综合运用植物生长指数法(Plant Growth Index,PGI)与根系参数修正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法(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构建多维评估体系。试验结果显示:B组地径生长量较CK组显著提升24.86%(p<0.05),株高与冠幅虽呈增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WB组未显现显著促生效应。根系发育对生物炭的响应较地上部更为敏感,其中B组根表面积与体积分别较CK组显著增加287.16%和376.75%,WB组对应增幅为76.01%和97.19%,W组增幅分别为54.82%和58.12%。PGI评估表明,B组综合生长指数(4.28)显著高于WB组(2.34)、W组(2.15)及CK组(2.09)(p<0.05)。经根系体积比校正后,BEF模型测算显示B组单株生物量达1.05±0.35 kg,较CK组提升133.05%(p<0.05),与PGI评估结论形成互证。以上结果表明林木生物炭对东方杉生物量积累具有显著增益效应,并创新性提出基于根系形态参数的BEF修正模型,为土壤改良措施背景下林木碳汇计量提供方法学支撑。

    • >园林植物
    • 上海市香樟群落结构与生物量对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5, 42(7):119-125.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119.014

      摘要 (16) HTML (0) PDF 1.74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固碳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生态服务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价值。为探讨影响上海市香樟群落碳汇能力的关键特征因子,以40个香樟群落为对象,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广义加性模型分析平均胸径、密度等群落结构以及群落生物量对群落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香樟群落年固碳量平均约为5.42 t/hm2/a;(2)群落平均胸径和密度均对碳汇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密度发挥主要驱动作用。但平均胸径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考虑单一指标无法有效指导城市绿林地种植设计或经营管理;(3)群落生物量对碳汇能力具有明显的阈值效应,当群落生物量约为175 t/hm2时,群落碳汇能力达到峰值。综上,群落生物量可作为上海市香樟群落碳汇能力的有效表征指标,通过密度调控群落生物量是提升香樟群落碳汇能力的有效策略。

    • 数字人文视角下萱草古诗词的时空解析

      2025, 42(7):126-133.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126.015

      摘要 (14) HTML (0) PDF 1.64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人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读风景诗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356首萱草诗词为研究对象,采用明确定位法、近似替代法、时空推测定位法相结合,对萱草诗词中涉及的萱草诗创作地、描述地以及与诗人相关的空间信息进行解析与可视化展示,并指出这些信息的时空分布规律。萱草在古代的种植范围与当代的生态分布区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从环境史角度揭示古人对萱草的文化认知,也为深入理解萱草适宜生长的历史气候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福州市城市公园花境植物应用及其景观评价研究

      2025, 42(7):134-142. DOI: 10.12193/j.laing.2025.07.0134.016

      摘要 (21) HTML (0) PDF 1.59 M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境是城市植物景观和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福州市花境研究起步较晚,在花境应用和形式塑造上表现出诸多问题。为了解福州市城市公园花境应用现状,2023–2024年,对福州主城区53个城市公园进行调查,获得17个城市公园的33处花境样地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城市公园花境中使用的植物共79科168属218种植物,其中一二年生草本植物11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07种、灌木80种、乔木15种、木质藤本5种;花境植物色彩分布中,红色花占比最高,为34.59%;应用频度最高的植物为千年木;乡土植物应用比例低,仅为11.93%。福州花境在平面设计、植物种类丰富度和乡土植物应用方面的满意度较低,为优化现有花境景观,建议强化植物组团设计,增强景观表现力;结合本土植物资源,提升花境植物种类丰富度,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境景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