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 公共健康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
    • 绿色基础设施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4, 41(8):4-10.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04.001

      摘要 (53) HTML (0) PDF 1.28 M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对支持和保障居民呼吸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认知绿色基础设施与呼吸健康的关联性及其影响路径,可有效推进绿地健康效益理论研究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对与呼吸健康相关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绿色基础设施的多维特征均与呼吸健康存在显著关联,但现有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性;绿色基础设施影响呼吸健康的多条路径耦合交织,其中空气质量和体力活动是重要的中介变量。目前研究存在侧重单维绿地指标、聚焦孤立绿地空间、局限单一影响路径和偏重理论层面描述的局限性,未来研究需在完善多维绿色暴露测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环境风险暴露—体力活动促进”耦合作用下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模式及其健康影响机制。

    • 中国森林康养产业现状与消费需求研究

      2024, 41(8):11-19.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11.002

      摘要 (93) HTML (0) PDF 1.50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正加速推进“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的实施,森林康养满足了国民健康和旅游双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形态。近些年,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也有学者进行相关论证实验,但鲜有结合产业现状问题及消费市场需求,总结符合国情的产业趋势研究。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归纳国内森林康养旅游趋势,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阐述森林康养的市场需求和业态发展动态,总结了今后国内森林康养发展对策:推进各省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的选取与认定工作、多渠道铺设森林康养理念和目的地宣传、高质量打造数字化森林康养环境、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森林康养项目体系、联合多方领域专家跨界合作研究。

    •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建成环境综合评价与优化策略探析

      2024, 41(8):20-27.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20.003

      摘要 (103) HTML (0) PDF 3.21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区建成环境对健康城市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重点聚焦城市社区环境、空间布局设计、行人交通以及体力活动等关键领域,系统分析来自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1 299篇文献,借助CiteSpace 6软件和Connected papers平台,深入探讨社区建成环境与健康城市福祉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德尔菲(Delphi Method)专家咨询法,构建以健康城市为导向的社区建成环境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综合考量了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生态与可持续性、健康促进设施、空间设计以及土地利用等多个关键维度。以上海市杨浦路3061弄、番瓜弄、新福康里三个社区建成环境现状调研分析结果和评价模型权重,系统分析影响机制并据此探索针对性的面上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旨在为城市更新实践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进而推动健康友好型社区环境的构建与发展。

    • 老年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公园使用差异影响机制研究

      2024, 41(8):28-38.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28.004

      摘要 (56) HTML (0) PDF 6.08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断深化的老龄化进程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空间与非空间指标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访问社区公园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完善中国社区生活圈规划并促进健康老龄化。手机信令数据(Mobile Signaling Data)与地理数据的应用,可为不同年龄组老年人的公园可达性进行社区层面的分析。基于MSD和地理数据,分析上海中心地区三个年龄段老年人访问社区公园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多变量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t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模型,考察了空间与非空间指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相比所有游客,老年游客使用社区公园时的实际服务范围减少了30%~50%。此外,本地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组游客访问社区公园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空间指标中,旅行距离是限制75岁以上老年人访问公园的主要指标,而城市设施混合度对65~70岁老年人访问公园的负面影响最大。社会经济属性对70岁以上老年人访问公园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旨在改善老年人友好的社区公园设计,支持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发展。

    • 缓解热岛效应的城市聚合型绿色基础设施植物景观生态适宜度评价

      2024, 41(8):39-46.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39.005

      摘要 (62) HTML (0) PDF 2.97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聚合型绿色基础设施中的植物群落景观可以通过植物的降温和增湿作用,显著缓解热岛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公园绿地的结构特征分析,而对热岛效应相关的公园绿地景观评价研究则相对不足。以苏州市白塘生态植物园为例,选取22个群落样方,以物种多样性、体感舒适度和空气颗粒物为准则层,物种个体数、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舒适度指数和PM2.5数值等为指标层,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以确定影响景观适宜性的关键指标及其权重,构建热岛效应导向下的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深入探究植物群落景观在缓解热岛效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权重贡献率最大,达22.48%;白塘植物园中55%的植物景观单元具有较高的适宜性,乔木种类多样性和乔灌比对景观适宜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当乔木种类超过5种且乔灌比接近6∶5时,景观单元具有较高的适宜性。根据研究结果,从地域性、多样性、层次性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城市热岛条件下的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 公共健康视角下南京市乡村休闲运动基地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

      2024, 41(8):47-55.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47.006

      摘要 (12) HTML (0) PDF 4.18 M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对公共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休闲体育运动愈加受到重视,休闲运动与公共健康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在目前国家农体旅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率先推动了全省的乡村休闲基地发展,但目前基于公共健康视角考虑乡村休闲运动基地建设的研究较少。以江苏南京市12个乡村休闲运动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评价和实地调研分析其建设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基地建设情况。(1)运用网络评论分析法从游客情绪健康的角度分析基地建设所存在的问题;(2)实地调研得到南京市12个休闲运动基地的基本情况;(3)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评价法构建评价体系,包含健康交通、健康设施、健康服务、健康安全、健康空间、健康感知6个维度以及34项具体指标。最后综合研究结果提出乡村休闲运动基地的建设提升策略,在公共健康视角下为后续乡村休闲运动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森林公园康养旅游适宜度评价 ——以江西省11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2024, 41(8):56-62.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56.007

      摘要 (30) HTML (0) PDF 1.83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客观了解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发展的适宜度,从江西赣东、赣南、赣西、赣北和赣中地区共抽取11个国家森林公园,基于森林质量、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价值为准则层构建森林公园康养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熵分析法确定权重,对11个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依次为资源价值(0.3245)、环境质量(0.3063)、基础设施建设(0.2036)、森林质量(0.1656),其中资源价值权重值最高,是评价国家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2)选取的11个国家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得分最低的是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3)选取的11个国家森林公园大致可分为优质型、潜力型和薄弱型三种类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注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保护森林公园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资源价值等发展建议,因地制宜调整相应发展策略,推动国家森林公园康养旅游发展,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进一步提升森林康养旅游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风景园林理论
    • 历史与未来——基于全排列多边形指标法的校园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024, 41(8):64-73.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64.008

      摘要 (14) HTML (0) PDF 5.68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校园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应该构建科学而完善的保护体系,如何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详尽而完善的遗产保护体系是目前研究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以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园石牌校区校园遗产为例,在定性分析校园现状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并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通过设计问卷对校园内现存不同遗产单元进行打分;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不同景观单元的价值评估结果进行图像可视化,对比不同遗产单元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1)校园遗产保护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以构建跨越行政边界、全面详尽的校园遗产保护体系;(2)全排列多边形指标法等量化方法更有助于校园遗产价值的科学、客观评价,可加深理解各遗产要素与校园整体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性;(3)校园遗产应该重视历史的层级性和连续性保护。研究将为校园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 虚拟绿色暴露下的抑郁症恢复性研究进展与综述

      2024, 41(8):74-80.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74.009

      摘要 (27) HTML (0) PDF 2.42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虚拟绿色暴露所带来的多重健康效益已经成为耦合虚拟现实技术与健康科学的前沿热点议题,目前关于该领域的聚焦话题及研究进展较少。检索收录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文献,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相关成果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和共现分析,结果表明,暴露疗法由于其成效显著已经成为抑郁症的新疗法之一,暴露于高质量虚拟绿色环境中对身体和心理均能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虚拟绿色暴露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益研究主要从虚拟绿色暴露促进心理健康机制、虚拟绿色暴露促进心理健康环境特征要素以及VR结合有针对性干预对抑郁症的恢复效果研究三方面分析。最后提出展望,随着VR技术的成熟和数字医疗的普及,未来研究在更多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以及多感官虚拟绿色体验的心理健康促进效益,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虚拟绿色暴露对抑郁症恢复的理论体系。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基于15 min生活圈的公园步行可达性分析 ——以南京市月牙湖公园为例

      2024, 41(8):81-91.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81.010

      摘要 (36) HTML (0) PDF 6.85 M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有助于改善居民健康、提升社会福祉。在15 min生活圈内,促进人们前往公园绿地对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使用率、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公园绿地周边的步行连通性与步行环境质量是影响公园到访率的重要因素。以南京市月牙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借助推荐步行路径与街景图像,采用空间分析与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确定月牙湖公园的服务范围,分析迂回值、转弯次数、绿视率等指标,评估公园步行可达性,结果发现自然地形、文物古迹、封闭社区等具有重要影响。步行环境因街道绿化匮乏、围合要素压迫、设施侵占等而有待改善。提出柔化公园边界、开放社区、实践城市绿街模式等策略,为公园绿地至居民区的路径规划与建成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 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滨水空间安全性评价

      2024, 41(8):92-101.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092.011

      摘要 (22) HTML (0) PDF 4.31 M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建设与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公园滨水空间是游客最容易聚集的场所之一,也是公园中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场所。选取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滨水空间带特征,将其分为11小类,再根据人水关系聚类为4大类。以CPTED六要素为基础,结合滨水空间的特征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AHP层次分析法建立滨水空间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该体系为基础,对玄武湖公园滨水空间226个小段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表明,根据空间特征分类,玄武湖公园中安全性得分较高的滨水空间类型有码头类、挑台类和绿地+小径类;安全性得分较低的滨水空间类型有木栈道类、大构筑类和桥类。相对于安全建设中已经较为成熟的部分,玄武湖公园的治安管理、安全宣传、积极的活动、临水空间边界4类因子评价得分比低,表明仍有提升空间和必要。在建立滨水空间安全评价体系时,考虑具有滨水空间特征的因子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基于不同城市公园各自的滨水空间特征,在不同的人水关系分类下,需要提升的安全影响因子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 >园林空间
    • 职住双重锚点: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服务范围的解析 ——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2024, 41(8):102-110.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102.012

      摘要 (21) HTML (0) PDF 2.22 M (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区公共绿地是社区层级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准确理解其服务范围对规划治理具有现实意义。针对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的超距离服务现象和就业人口的双生活圈设施使用现象,提出职住双锚点假设。以上海市黄浦区为案例,探索双锚点下访问距离的可解释性、访问时间的聚集表现和居住地的空间分布,并讨论超距离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相比传统单居住锚点,职住双锚点分析模式增强了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服务范围的解释性,中心城区绿地服务范围受职住距离影响,且职住锚点具有不同的访问高峰时段。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的超远服务距离构成职住分离的侧写,在公共绿地的治理规划工作中应当考虑职住活动的影响。

    • 滨水空间更新中基于可达性的包容性环境评价 ——以上海苏州河为例

      2024, 41(8):111-119.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111.013

      摘要 (19) HTML (0) PDF 5.99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可达性分析从本地社区老年人的视角评价上海苏州河滨水空间的包容性环境。利用城市空间网络分析工具(UNA)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空间样本进行分析,基于7个基本特征指标构建包容性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更新后的苏州河滨水空间可达性良好,在部分河段中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活动间存在使用需求的分异,本地居民在非正式空间中的日常活动以及对更新前苏州河的矛盾感情,体现出滨水空间包容性环境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评价梳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滨水空间,并分别提出优化供给、复合利用、增强地方归属等提升建议。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滨水空间更新中的包容性价值,并对改善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促进社会正义有积极意义。

    • 交叉视野下传统造园手法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

      2024, 41(8):120-125.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120.014

      摘要 (26) HTML (0) PDF 4.45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园林与博物馆都是文化与精神的物质空间载体。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建成,为博物馆学与风景园林学这两个学科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的范例。向中国园林借智慧,将造园艺术手法引入到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对展陈空间营造、参观者游览线路及其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引导,不仅有利于博物馆的展览叙事功能和文物内涵的挖掘,同时也是园林设计在新领域中的一个有益尝试。以2023年入选北京十大优秀展览的中国园林博物馆《物上山水》展为例,从展览布局、空间设计、场景营造等角度进行解析,创新博物馆展览设计思维,增加观览者的现场体验感,为中国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和技艺向更多的新领域拓展做出积极探索。

    • >应用研究
    • “无废城市”理念下的垃圾处理厂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以南京玖生渼餐厨垃圾处理厂为例

      2024, 41(8):126-132.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126.015

      摘要 (28) HTML (0) PDF 5.98 M (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资源浪费与生活垃圾处理等难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无废城市”理念倡导的以减少废弃物产生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理念,诸如城市环保型垃圾处理设施开始受到大量的关注并成为建设热点,其景观设计也应契合“无废城市”的循环再生理念。鉴于此,通过厘清国内外“无废城市”的发展脉络,将“无废城市”理念与餐厨垃圾处理厂景观营造进行关联研究,构建垃圾处理厂景观设计体系理论框架。结合南京玖生渼餐厨垃圾处理厂景观营造实践,从融合生态理念和现状资源、结合资源循环和环保创意,以及耦合社会参与和景观营造三个方面提出环保型垃圾厂景观设计的策略,以废弃物再利用为主要设计方法打造“无废花园”景观,以期为同类景观设计提供新的参考和设计思路。

    • 深圳市城市快速路行道树木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2024, 41(8):133-139.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133.016

      摘要 (21) HTML (0) PDF 1.47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深圳北环大道、深南大道及滨河(海)大道三条快速路行道树木的8项风险因子进行调查检测,并利用VTA-风险矩阵法全面评估行道树安全风险状况。结果表明:三条城市快速路有超过95%的行道树树木风险是可接受或可忽略的,但仍然存在中等风险甚至重大风险的隐患树木,且呈北环大道>深南大道>滨河(海)大道;南洋楹(Falcataria falcat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及桉树(Eucalyptus robusta)等树木风险可能性均较高,而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的安全性相对较高;行道树可能折断/倒伏部位均以主干为主,但非洲楝、南洋楹、桉树及马占相思的整株倒伏率也较高;在风险等级较高的行道树种中,各风险因子出现频率差异较大,但主干倾斜因子出现频率普遍较高,其次是树皮破损、树干腐朽及主干中空等因子,且风险因子随树木体量和树龄增长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易受台风侵袭的城市行道树木的日常管养及安全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绿地碳源/汇核算研究 ——以郑州龙湖外环为例

      2024, 41(8):140-146. DOI: 10.12193/j.laing.2024.08.0140.017

      摘要 (45) HTML (0) PDF 1.34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绿地的碳源汇核算成为指导城市碳库合理建设和科学评估碳汇能力的重要工具。基于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的碳源和碳汇量化方法,结合相应核算模型,以郑州龙湖外环为例,对其绿地范围内50年全生命周期的碳源和碳汇进行比较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建设初期存在碳源和碳汇不平衡的现象,碳源和碳汇量在全生命周期的第20年时才可达到平衡的结果,并在全生命周期的后30年呈现为正向的生态效益。其中,材料和维护阶段的碳源是研究区碳源的主要来源,而乔木和灌木在研究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碳汇作用。采用多种碳核算方法,评估和预测城市绿地的碳源汇状况,以期为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提升、城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