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4-12.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04.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世界文化遗产持续赋能,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基于此,首先对传统保护与活化理论进行的背景进行探究,对于现状理念的局限性展开剖析,并进一步梳理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持。其次,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园林遗产与伦敦城市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遗产与城市整体遗产两个互为补充的不同视角展开,深入挖掘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角度遗产可持续发展手段与策略,并进一步在现有可持续理念框架下进行二级划分,总结成为“目标体系—具体策略—支撑体系”的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为园林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提供不同切入视角与可行性建议举措。
2024(2):13-22.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13.00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应用于方方面面,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及二者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数字文化形式,传统文化形式也开始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近年来江南园林遗产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化相关技术和应用方式,园林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在促进信息采集、档案管理、遗产传播等工作中初见成效。通过对江南园林数字化研究现状的梳理,以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讨论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优势,从遗产数字化内容和遗产数字化管理两个方面出发,探讨数字时代下江南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4(2):23-29.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23.003
摘要: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涉及物质遗产,还必须重视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营建技艺的保护。首先,回顾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营建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其次,分析高校在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中具有教育、科研、资源整合的优势。通过抢救性保护、动态性传承、活态性传播三方面助力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传承路径转变,提升学生技艺水平,为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只有全面保护和传承非遗营建技艺,才能确保江南园林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魅力的永久传承。
2024(2):30-37.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30.004
摘要:杭州昭庆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的珍贵遗存,作为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借助于历史文献资料,梳理昭庆寺的兴衰变迁,结合建筑遗迹和实地勘察,建立起对昭庆寺在南宋时期的整体呈现。综合研究昭庆寺历史沿革、南宋时期建筑布局、植被景观以及园林活动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复原昭庆寺的建筑风貌和园林景观,揭示寺庙开放式空间为园林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期推动南宋园林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今后类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4(2):38-44.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38.005
摘要: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圩田的发展在给西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后期从生产设施到观赏景观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圩田背景下浙西水利景观的发展演化,全面考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历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传统对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影响,认为圩田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田—城—湖”关系的确立,推动宋代西湖水利设施建设,后期经过官民对西湖景观的整合,推动圩田作为审美要素在西湖风景营建中进行表达,使得西湖从非游观性的城郊水体向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风景转变。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圩田的治理贯穿了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整体过程;(2)基于水利功能的圩田特征及形态成为宋代西湖风景建设的景观基因;(3)围绕圩田与风景的博弈与选择,使得宋代成为杭州西湖从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关键时期。
2024(2):46-54.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46.006
摘要: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4(2):55-61.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55.007
摘要:“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2024(2):62-71.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62.008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农业规模化加剧,自然流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基于开源软件InVEST模型对淀山湖片区2015年和2022年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农业扩张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淀山湖生境质量整体下降。针对不同的威胁因素与退化程度,总结出5种景观优化策略,并以柳河上游沿岸为例,进行景观设计改造。总体上说,采用的生态模型评估方法提供了淀山湖片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信息,并以案例设计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改进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城市河湖沿线生境保护。
2024(2):72-78.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72.009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休闲旅游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研究选择江苏玫瑰主题创意农园:南京玫瑰园、鹅湖玫瑰文化园和天下玫景,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在大众点评、美团和携程网站获取2017年3月至2023年2月的有效网络文本共1 811条,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出三家农园的认知主题形象,构建园区形象负面情绪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发现:(1)影响玫瑰主题创意农园的负面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部因素为景观质量、服务管理和附属设施的建设情况,外部因素为自然因素、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2)存在问题:经营现状过度商业化,建设内容同质化严重,园区形象与建设性质错位,主题形象塑造不够鲜明。(3)提出改进策略:在内部经营建设方面,挖掘玫瑰文化,彰显农园特色;削减娱乐项目,合理设置门票;强调主体植物,增设硬质景观。在外部因素影响方面,整合周边资源,体现地方特色;调整开园时间,关注花期天气。
2024(2):79-85.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79.010
摘要:弇山园是晚明第一名园,其园林空间营造具有模块化、组团化的特征。先对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意象单元进行提取并完成空间单元的图示化转译,以求更清晰地展现每个意象单元所呈现的具体空间特征及意境营造。其次运用“解离—重构”的研究方法,完成“意象单元、空间单元、空间组团”这一园林系统的建构,进而实现对弇山园意象单元结构关系及空间营造的研究。该研究对于明代园林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亦为古典园林空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4(2):86-93.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86.011
摘要:“洞天福地”作为现实世界对神仙世界的再现,是道教修行的理想仙境,在山水画中多有体现。通过分析山水画图式语言的内在依据与表示手段两方面来说明道教之“道”与绘画之“道”的关系;以相关题材画作为例,分析此类绘画作品的图像系统及蕴含的道教景观意象,梳理其仙境景观构成要素,提取出“洞”“道观”“植物”“云气”4类主要构成要素;进一步解读各要素在建成景观西岳华山“洞天福地”景观意象中的内涵与表现。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丰富西岳华山洞天福地的相关研究。
2024(2):94-102.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094.012
摘要:江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长三角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江南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江南文脉延续的特征。江南名山作为孕育江南文化的重要地理空间形态,也成为江南文脉延续的载体。作为南京母亲山的钟山曾有多个称谓,自魏晋存史,延续至唐时便名列江南名山,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特质,也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质。基于对江南文脉式样的考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据整理,以钟山名称演变历史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建立以“山名+八地”时空分析为路径的历史名山演进技术逻辑,梳理出钟山所蕴含的“八地”文化特质,即山水形胜地、形便分界地、军事要冲地和皇陵禁封地的物质文化特质,八景游赏地、寺院道观地、雅集文兴地和修身隐逸地的非物质文化特质,力图展现江南文脉中名山文化的显性式样与隐性式样,为实现江南文脉的传承创新,构建解读历史名山文化特质的体系模式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促进江南文脉更好地奔流向前。
2024(2):103-110.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103.013
摘要:传统植被指标的测量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且忽视了不同植被类型和结构的生态效益影响。基于点云数据能够有效评估城市绿地三维植被参数,但受制于数据精度、算法软件等因素影响,该方法结果精度存在10%~20%的误差。以唐山市唐丰南路为例,选取了三处典型样地(50 m × 50 m),进行无人机遥感影像和手持激光雷达数据采集,从单木尺度和样地尺度构建三维植被参数体系,以融合数据为准,对比分析了无人机点云数据和手持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在提取各项植被参数的精度。对无人机点云数据中的单木数量、总冠幅面积、乔木层绿量、灌木层绿量、平均三维绿量密度、郁闭度、间隙率和叶面积共8项参数,手持激光雷达数据中的平均树高、平均冠径、平均冠幅面积、乔木层绿量和平均三维绿量密度共5项参数,分别提出了修正系数,以提高结果精度,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最后,探讨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在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
2024(2):111-118.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111.014
摘要:居住区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城市绿地,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不仅具备植物碳汇功能,且涵盖了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使用和维护周期的碳排放。以甘肃省白银市国际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参考相应标准碳排放因子,计算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揭示出景观材料生产阶段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47.08%),其次是景观使用阶段(27.68%)。参考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固碳量,计算居住区植物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汇量为2 530.36 t。分析碳源和碳汇的相互转化过程可得,居住区景观在建成的第48年达到碳平衡状态。基于对居住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平衡的分析,提出了低碳理念下居住区景观的减排和增汇策略,进而初步探讨低碳景观评价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2024(2):119-126.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119.015
摘要:后疫情时代,以往被忽视的亚健康、老年群体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国内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以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为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GIS分析、模糊数学计算等方法,建立康县阳坝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了4个准则层次指标和19个指数层次指标。结果表明,康县阳坝森林康养适宜性评级综合得分为81,为较适宜森林康养基地。从准则层单排序得分看,森林质量的森林面积、康养维度质量的温度、基质质量的水环境质量、康养项目质量的康养类型丰富性得分最高,分别是28.400、19.980、51.072和16.575。基于总排序,温度和森林面积两个指标得分最高,森林康养的康养项目质量普遍偏低,说明康养项目特色不突出、种类不丰富、健身设施和医疗设施不齐全、医务人员配备不高,无法满足森林康养需求。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基地康养项目存在的不足,从低山—茶园康养、高山—森林康养、森林—氧吧康养和森林—水康养4个方面提出项目活动优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康县森林康养基地康养的项目和内涵。目前国内森林康养基地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制定适合于不同森林康养基地的统一指标体系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024(2):127-133.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127.016
摘要:爵床科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尤其在叶色、花序、花色、花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华南地区应用较广。以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引种收集的爵床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引种栽培适应性观察,从生物学类型、观赏期、观赏特型、应用类型4方面筛选出34种在展览温室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并根据物种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习性展示点植、自然式丛植、垂直绿化、花坛式丛植和容器种植5种应用类型在辰山植物园展览温室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展望其应用前景,旨在为展览温室爵床科植物的筛选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4(2):134-141. DOI: 10.12193/j.laing.2024.02.0134.017
摘要:以济南市居住区花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和物候观测法记录场地内24种植物的花期、株高,并用NCS A-6 1950便携式色卡比对植物色彩。从时间纵横结合、层次结构和色彩动态特征多角度探讨了济南居住区花境的季相特征。结果表明:(1)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排名前三的优势种为藿香蓟、金鱼草、蓝花鼠尾草。(2)植物涵盖5个花色色系,14个色相,28个NCS标准色,紫色系、白色系、黄色系是花境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3)春季植物平均生长速率最快,6月份,植物株高与花境景观协调度最低,生长速率快的植物对花境的影响大于生长速率慢的植物。根据研究结果可从24种植物中筛选出盛花期长、花期持续时间久、植株长势优雅的花境选材,为济南以及华东地区花境植物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