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12):4-14.
摘要: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设计需要定义并解决问题。从定义到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决策的合理化论证,无不依赖于设计逻辑的引导与支撑。在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概念提出、方案生成、设计表达三个阶段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与此相应的推演、建构与叙述三重逻辑。推演逻辑明确了从问题到策略的基本路径,对场地的功能需求与概念特质作出回应,并产生模糊的空间结构;建构逻辑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化,进一步落实具体的形式;叙述逻辑作为设计表达的手段,回扣前序对设计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系列论证,实现对信息的重构和高效传递。在此基础上通过4个设计方案展开示例,验证设计逻辑体系的普适性,以期提升其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2024, 41(12):15-24.
摘要:城市化的加速与消费驱动的生活模式导致废弃物日益增加,“无废城市”建设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景观无废设计是实现这一议题的关键环节。现成品艺术通过对现成品的艺术化处理,不仅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能从源头有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对现成品艺术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从“物转向”的角度分析现成品之物性,探究人与物、自然、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景观无废设计面临的困境与使命,整理现成品艺术流派对风景园林的影响,并试图弥补景观无废设计艺术性的缺失。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现成品艺术在景观无废设计中的应用模式及其对景观设计领域的启示,以期为未来的景观无废设计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024, 41(12):25-31.
摘要:景观空间中,线性时间流逝带来三维空间的风化、破败,形成承载时空信息的废墟图景。后工业景观保存工业时代遗存的“工业废墟”,结合种植等自然的手法加以改造,存在鲜明的“工业—自然”二重审美维度,呈现废墟与自然结合的如画(picturesque)、崇高(sublime)、奇幻与狰狞。从英国如画园林出发,分析废墟审美在景观领域中的作用与演进,包括存在于后工业景观的废墟图景中的两种时间层次:基于场地历史信息与新置信息叠加并存状态的整体感知,以及人在穿过空间的运动中感官与感知的延续性,即“时空压缩”与“时空延展”体验,并通过案例解读分析人在此类图景中对景观的感知与体验,挖掘废墟美学在后工业景观变迁下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可能,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提供新的研究视窗。
2024, 41(12):32-41.
摘要:在可持续健康城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致于从汽车世纪转向无车时代,积极探索无车城市的街区模式,这为中心城区车行空间的更新和改造提供了机遇。通过梳理复写理论和设计哲学,明确复写的特性及其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应用,结合绿色发展的城市更新趋势,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角度提取历史遗产、当下需求和潜在变化的要素,提出绿色复写理念。在伦敦斯特兰德奥尔德维奇的设计实践中,绿色复写设计策略的成功运用,转变了中心城区车行空间的价值属性,带来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层效益。绿色复写理念的提出为未来的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2024, 41(12):42-48.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背景下,在城市重要生态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方案切实达到生态修复目标,景观生态修复实践应引入科学解释和客观可度量的循证设计理念。聚焦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通过梳理归纳支撑循证设计的数据、技术与手段,构建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四维概念框架,即基于在地性因素的水生态实测数据分析、基于创新型技术的水生态效应数字模拟、基于指导性要求的水生态工程设计标准、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以台州市椒江南岸闸口公园为例,阐述强调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如何通过循证方法得到科学、合理、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旨在为其他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提供思路与教学、实践范例。
2024, 41(12):50-56.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渐进入存量提质更新阶段,系统性分析城乡绿地发展与植物景观研究的关系,可有效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向。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使用VOSviewer文献计量工具对遴选出的2000–2023年植物景观研究的393篇相关文献进行发文量、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揭示:(1)植物景观研究总体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主要研究涉及绿化景观多种效益评估;(2)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期刊机构众多,但相互之间关联不强,相关文章主要刊登在园艺类、农业类刊物;(3)研究主要围绕植物景观效益评估、学科交叉理论应用、历史资源价值挖掘、景观类书籍课程评价与改革等主题展开,公共绿地、古典园林、教材课程是该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对象;(4)研究方法由调查统计向数理模型指标分析方向发展,对象经历绿地景观—使用者—人景互系的转变,研究核心由植物配置、群落效应问题转向生态文明领域,展现出多角度、多学科、多理论交叉融合趋势,研究导向由解决植物设计要素问题向探析绿地植物景观效益的视角深化。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应提出加强多尺度景观研究深度、提高植物资源引种转化效率、“单—复”多知识理论融合深化的研究策略,并将其作为今后研究重点。
2024, 41(12):57-66.
摘要:随着运河文化保护政策的制定,大运河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大运河的发展受到文化政策的影响而发生诸多变化,亟需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来探索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战略,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当代社会在大运河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趋势。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2023年期间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基于研究型文献发表数量和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及推演。结果表明,国内外运河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国内运河研究主要围绕文化遗产、文旅融合等;国外主要聚焦于运河控制算法与技术研究、运河水质污染防治技术等内容。
2024, 41(12):67-76.
摘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户外环境的主要形式,对满足居民休闲玩乐的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城市开放空间现状存在亟需品质精细化提升以及现有开放空间难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平等共享与多样化活动需求的矛盾。从玩乐城市理念出发,以人本位来重新思考城市,将空间玩乐性评价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提取25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全龄玩乐性评价指标,采用Q方法构建全龄玩乐评价体系,并以上海市的三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对全龄玩乐性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探究,分析现状全龄玩乐性水平,提出相应优化路径。以期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全龄玩乐性现状评估、规划设计和空间优化提升等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4, 41(12):77-86.
摘要:区域绿色空间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完整运行与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关键载体,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尺度不透水面指数识别分析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南京市区域绿色空间分布变化,以当量因子法计算区域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情况,并基于Markov-FLUS模型结合惯性发展、区域绿色空间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等情景设置对2030年南京市区域绿色空间分布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南京市区域绿色空间面积从753 km2下降至695 km2,共计减少58 k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62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区域绿色空间分布不均,以江宁区、溧水区、浦口区及六合区分布占比较高,提供了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度;相较于惯性发展与区域绿色空间保护情景,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情景下区域绿色空间面积增长43 k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99亿元,是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绿色空间布局方案,说明在生态管控前提下,开展实施必要的生态修复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提高。
2024, 41(12):87-95.
摘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评价城市绿色空间特征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以西安市著名的历史公园——兴庆宫公园为研究对象,搜集公园改造前后大众点评、美团、携程网等互联网平台上的相关评论,采用情感分析技术对评论文本的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公园改造前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指数。同时以问卷调查作为情感分析的对照组,将两者的分析结果交叉互证,校勘纠偏,以期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结论。结果显示:公园游客对于改造后的建筑、雕塑、桥梁等传统园林要素的各项文化服务功能较为满意,对于与使用者日常活动紧密相关的游乐设施、健身设施等较为不满,而改造后的公园植物在各个文化服务方面均表现不佳。研究表明:基于网络评论的情感分析是量化城市公园文化服务满意度的有效工具;情感分析技术与传统实证方法的交叉运用能有效规避单一技术路径导致的计算偏差;情感分析技术对文化服务的量化结果能够揭示公园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公园的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2024, 41(12):96-103.
摘要:为促进温州地区艺术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艺术乡村的整体形象,同时为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以温州市的4个代表性艺术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LDA)和扎根理论,利用八爪鱼工具在大众点评网站上获取用户生成内容(UGC)评价文本,借助旅游地形象的“认知—情感—整体”模型对艺术乡村形象感知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温州艺术乡村的感知维度涵盖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文化感知、乡村艺术感知和乡村服务感知4个方面;(2)温州艺术乡村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场景体验、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交通区位、自然环境6个方面;(3)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建设内容同质化、运营管理不足、商业化与原真性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及艺术介入的不可持续性。为此,提出以下改进策略:整合艺术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加强原真性保护以及共建利益共同体。
2024, 41(12):104-110.
摘要:近代采矿活动深刻改变着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背景的特殊文化景观。在太原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运用文化景观和“锚固—层积”理论,探索太原西山煤矿近代文化景观的系统认知和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发现:以采矿点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是一个人与土地持续互动、不断层积动态演进、与矿业文化紧密关联的复合系统;太原西山煤矿文化景观发展历程包括传统开采、快速发展、修复转型三个阶段;从建立文化景观分类信息库、新“锚固点”的评估和构建、新“层积”的活态规划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西山煤矿文化景观的保护建议。将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矿业文化景观相关联,以动态发展眼光建立认知和保护西山煤矿文化景观体系,为其他近代采矿迹地制定科学保护和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2024, 41(12):111-117.
摘要:花卉主题节事通过触发和调动人们的情感、思想来传递文化信息,促进群体和个体身心、意志的全面发展,是花文化弘扬传承的重要形式。采用案例实证,以萱草文化节的大学生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到433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 26.0和AMOS 2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信度效度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实证性探讨了花卉主题节事中的感知、体验和文化认同、支持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周期性举办的主题节事产生累计效应,对节事的预认知会促进大学生参与者的文化认知;大学生参与者在花卉文化节中的节事体验和文化体验与其节事认知和文化认知都呈正相关关系;节事体验对文化体验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节事体验和文化体验互为表里,共同促进文化认同;节事的文化认同带来良好的支持行为,证明花卉主题节事在花文化传播中具有积极作用。最后,从花卉主题节事的组织策划和公共价值提升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探索花卉主题节事中的认知和体验质量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为花卉主题节事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4, 41(12):118-125.
摘要:建设古树公园是一项重要的古树保护措施,在平衡古树保护和人民利益的矛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Python网络爬虫技术,系统调查国内古树公园现状,对国内古树公园的现状包括地理分布、建设要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近5年中国古树公园数量显著增加,古树公园建设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山东、四川等古树资源丰富和历史悠久的地区,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较高,整体分布不均,其中大部分位于乡镇。古树公园中的古树树种基本符合中国物种分布规律,北方地区的古树种类较为稀少,主要包括国槐、银杏和侧柏等树种;而南方地区的古树种类则相对丰富,其中香樟、银杏和榕树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古树公园还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少专业的设计理念和规划、开发主体单一等问题,针对古树公园现有问题提出对策,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2024, 41(12):126-133.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措施,其中花卉主题展览与观光产业便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对花卉主题展览与观光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经验,有利于促进花卉三产融合进一步发展,带动地方经济,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参考。菊花种植与应用历史源远流长,因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高洁的人文寓意,一直是传统庭院的重要景观植物之一。近年来,随着菊花品种多样性的日益丰富,以菊花为主题花卉的旅游观光产业成为花卉旅游的特色板块。以南京湖熟菊花展为例,从依托的专业技术力量、菊花的丰富品种资源及其应用、展区的设置、游客参与、菊花产业链延伸、花展文宣等方面分析菊花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为花卉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引进优质花卉品种,建立优质的花卉品种资源库;(2)依托专业的科研团队;(3)精心规划展区模块;(4)全方位提高游客参与度;(5)开发花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6)注重文宣工作。
2024, 41(12):134-142.
摘要:寒潮引起的温度骤降是常见的低温胁迫之一。探明外源脯氨酸和褪黑素在寒潮下对美花红千层(Callistemon rigidus)适应能力的提升效果,初步解释其气孔密度、长度与光合能力的相互关系。通过设置500 ml双蒸水对照组(CK)、100 μmol/L褪黑素(M)、100 mg/L脯氨酸(P)、100 mg/L脯氨酸+100 μmol/L褪黑素(MP)4个组,在2022年第一次寒潮入侵时进行气孔结构和生理、光合指标的观测。研究结果为:(1)寒潮使美花红千层气孔长度(SL)下降,气孔密度(SD)上升,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PSⅡ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片伤害度(II)增加;(2)SD与气孔导度(Cond)为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Chl)含量有着显著正相关,SL与光化学淬灭系数(q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脯氨酸(Pro)含量呈正相关,SD和SL呈极显著负相关;(3)施加外源物可以维持气孔形态,提高Pn和Fv/Fm,降低MDA含量和II,施加效果为MP>P>M。施加褪黑素可以提升Pn、Chl含量,施加脯氨酸提高叶片内Pro含量以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100 mg/L脯氨酸+100 μmol/L褪黑素联合施加能够更全面地提高植物抗逆性,维持气孔结构稳定,减少细胞膜结构损伤,提高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