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4-13.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04.001
摘要: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高密度城市正加速进行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园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研究国内外公园数字化管治场景和评估指标,依据采集、治理、应用的数据管理流程和应用场景,构建包含多源感知(Perception)、综合管理(Management)、信息互联(Interaction)、分析决策(Wisdom)4个维度共48项指标的公园数字化管治评估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根据数字公园的建设情况提出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评估方法,并结合上海市的典型公园进行初步实证评估,为科学认知数字公园建设情况、优化数字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023(7):14-22.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14.002
摘要:单位附属绿地是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可以有效增补城市公共绿地空间不足,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聚焦上海市主城区与五大新城范围内的单位附属绿地,通过对绿地解译矢量数据、卫星影像数据、POI热点数据的叠加分析,形成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矢量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与开放共享适宜性评价,筛选识别潜在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6 273处,总面积约5 159.35 hm2。筛选内环内、一江一河贯通区域等优先开放区域,并在优先开放区域内识别开放适宜性较高单位附属绿地241处。研究表明,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潜力大、实施效益高,通过开放共享可以有效增加绿色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绿地服务覆盖,优化城市绿化布局。
2023(7):23-34.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23.003
摘要:郊野公园是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游憩功能、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探索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游憩服务的协同是优化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上海青西郊野公园为例,以鸟类作为指示性物种,探索郊野公园中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热点空间的协同关系模式。利用观鸟数据服务平台数据、本地团队观测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地表覆盖数据,推测公园内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潜在生境的分布情况;利用百度地图慧眼平台的30 m × 30 m的网格人口数据,分析人群游憩活动在公园内的时空分布特征;由此,识别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空间的冲突区域。最后,根据鸟类分布潜在生境划定亲自然游憩空间,提出相应环境优化策略,以期实现郊野公园既能锚固城市生态格局又能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目标,为郊野公园的综合功能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2023(7):35-42.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35.004
摘要:公园城市背景下,公园绿地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市民开展公园绿地夜间游憩活动,改变了传统游憩模式,激发了城市夜间活力。基于大数据方法,通过手机App信令数据和公园周边设施兴趣点(POI)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公园绿地的日间、夜间游憩活跃水平差异现象与主导影响因素类型及结构。以上海市12个典型公园绿地为例,开展游憩热力监测对比分析,提出游憩活跃水平的定量分析指标“日夜活跃度”,基于该指标对公园绿地游憩活跃类型进行细分。结果显示,单纯的日间活跃型占公园绿地的比例仅为16.67%,公园绿地游憩模式已从传统的日间型向日夜兼顾型转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公园绿地夜间活跃水平的主导影响因素,通过公园绿地夜间游憩热力点总数(R)与内部、外部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绘制显著相关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分析结果显示,公园夜间游憩活动较为普遍,周边设有如商务、宾馆、金融、购物、医院、交通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园,夜间游憩活动会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对系统推进公园城市规划设计,优化高密度城区的公园绿地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公园绿地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3(7):43-49.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43.005
摘要:数字孪生技术起源于航空业,在智造业、医疗业和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有较好的表现。该技术的实施应用核心是建立包含物理实体性能、维护和运行状况数据的数字孪生模型。在公园领域,高品质的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成为公园实体和数据信息之间的桥梁,对公园的智慧管理有显著意义。由于公园环境要素多样、管理要求复杂,其三维建模、数据存储、渲染性能面对较大挑战。因此,信息数据、三维模型和公园实体之间一直存在无法高效、精准匹配的系统性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开创性地将公园数字孪生模型的搭建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技术选择、模型搭建、数据绑定4个环节,并提取每个环节中与公园智慧管理实际需求紧密相关的关键因子。通过实施信息权重分级筛选、多种建模技术集成、模型网格拓扑压缩、模型参数驱动更新、制定数据绑定标准等技术措施,响应关键因子的需求,从而建立信息化、精准化的公园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技术体系,最终助力公园智慧管理工作。
2023(7):51-58.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51.006
摘要:公园城市语境下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带动了口袋公园建设的加快,作为服务于城市高密区人群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探究其发展方向有助于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双重进步。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上半年口袋公园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及趋势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口袋公园研究存在重点关注生态效益且逐步关注社交互动功能的共性特征,但在研究尺度、研究重点上存在差异,国内关注宏观布局调控与规划策略,国外则聚焦心理修复、环境公平等人文话题。在公园城市背景下,未来中国口袋公园及其景观互动性研究应从人群需求调研、多媒体智能技术与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管理机制探索等角度拓展深入,以更好地优化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2023(7):59-64.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59.007
摘要: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家门口的休闲游憩场所,但其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以上海市口袋公园为例,调查建设现状,分析其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上海口袋公园存在分布不均衡,少数口袋公园景观面貌欠佳,建设主体和养护主体多元化,养护费用差异明显,志愿者参与程度低,不文明游园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提出提升建设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明确管理办法、创新社会参与4个适用上海口袋公园管理优化的应对策略。
2023(7):65-72.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65.008
摘要: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小巧、功能多样、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对加快建设节约型、低碳化的现代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上海典型口袋公园绿地现状,从公园选址、边界及出入口设计、规划布局、各个景观要素设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明确低碳城市理念下口袋公园景观营建的具体策略,并且结合上海市普陀区14号线出站口1-4号地块口袋公园营造实践,进一步验证营建策略的合理性,以期为提升城市绿地的低碳生态效能及精细化管控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7):73-82.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73.009
摘要:口袋公园建设有助于提升高密度城区环境品质,改善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的现状,增加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供更多城市居民公平享受绿地资源的机会。以上海市闵行区口袋公园建设为例,采用GPS定位现有城市公园绿地,将交通连接及POI大数据与传统年鉴统计数据相结合引入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公园可达性分析和供需平衡分析。通过对比口袋公园可达性、步行服务小区数量比、公园步行服务人口比,分析了社会公平视角下上海市闵行区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和供需关系现状。结果表明:通过口袋公园建设,闵行区中部及南部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覆盖范围较高,供需较平衡,但西部、北部、东部地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供需均衡性仍需提高,需要增加口袋公园的布局,提高公园绿地的供给能力。最后,从规划布局优化、盲点精准补缺和增加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提出未来闵行区口袋公园建设的建议,以期为上海市口袋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和新思路。
2023(7):83-93.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83.010
摘要:“公园城市”的概念是将“人本”思想融入城市和景观规划建设中,已有研究证实公园绿地与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现有规划和政府政策也逐渐重视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然而,在商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新增用地用途仍以经济效益较高的商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公园绿地供需存在空间不均。同时,政府在进行绿地分布规划时缺少量化支撑依据,无法明确供需不均的具体区域以便进行规划调控和改善。鉴于此,以西安市主城区为范围,通过大数据调研获取城市公园与人口的数据信息,利用基于街道行政区划的密度分析、Spearman秩相关和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结合ArcGIS、SPSS、Geoda等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探究西安主城区的公园与人口分布格局及关系,明确西安市绿地空间供需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范围的人口非均质化分布,呈现由中心明城区和二环范围内逐渐向外扩散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区域公园绿地面积与街道辖区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但对比人均公园使用面积,各街道之间差距较大;(3)研究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分布与人口分布呈负相关趋势,人口分布与公园绿地分布不匹配。基于以上结果,期望为今后公园绿地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以人口分布情况均衡布局公园绿地空间,提升环境的宜居水平,促进绿地资源公平配置,建设具有西安历史人文与自然特色的“公园城市”绿地格局。
2023(7):94-102.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094.011
摘要:西湖行宫位于杭州西湖孤山,是清帝南巡驻跸杭州的居所,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园林在原圣因寺山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咸丰十年因战乱毁坏未能重建,现仅存遗址。基于对现存历史图像、文字资料的整理和行宫园林遗址现状的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同时参考清代西湖周边及江南传统园林同类建筑实例,对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园林的整体格局和园林建筑、水体、假山、植物等要素进行复原。在复原基础上,总结西湖行宫园林的造园特点为:因山构园,错层相望;院落结构,迂回串联;八景题名,景境相生。
2023(7):103-110.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103.012
摘要:廊作为古典园林空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时空组织、形态表现、意境营造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聚焦苏州古典园林中廊面积在园林空间中占比最高的耦园,利用图底关系对廊空间进行界定,生成有廊与无廊状态下耦园的矢量平面图,继而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运用Depthmap软件将耦园视域空间的连接值、入口深度值以及整合度进行可视化,对有廊和无廊状态下的园林空间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并结合实证研究总结出廊在空间塑造上的三重特性:强化视域空间序列,优化动线;增大空间阻尼,丰富景深;整合园林节点格局,柔化边界。以期为现代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对廊要素塑造空间的利用,以及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造园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3(7):111-118.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111.013
摘要:萱草起源于中国,有中国母亲花之称。随着中国萱草产业的发展,国内已有部分苗圃引入国内外培育的新品种萱草进行扩繁生产,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因新品萱草成本较高、甲方与设计方认知度低、生产方对设计师的设计手法不够了解等问题而出现推广难的情况。对植物景观设计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萱草应用的项目类型、应用场景、常用品种与规格、设计师对萱草的了解情况、市场流通萱草的不足以及新品萱草的潜在需求,共6个角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萱草应用的项目类型以城市公园、居住小区与市政道路绿化为主;林下片植与花境是萱草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常用品种以大花萱草、金娃娃萱草以及常绿萱草为主;萱草裸根苗与容器苗均有需求;设计师对萱草的优秀特性了解不足,“忘忧”与“孝亲”是设计师对萱草文化的主要了解;市场流通萱草的不足主要是不能立即成景,花色、株型单一等;新品萱草的潜在需求主要是冬季常绿、更丰富的花色等。研究以期能促进萱草生产与设计应用地融合,提升萱草的景观表现,挖掘萱草潜在的市场需求,推动国内萱草产业的发展。
2023(7):119-125.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119.014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园林建设中人工栽培植物景观面临着管理养护成本高、景观同质化一系列问题,向低养护成本城市绿地和可持续绿地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现有研究已认识到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较强、维护费用较低园林植物的重要性,但目前仍然缺失完整的低管养植物优选体系。以南京城市公园内的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多重方法,对林下、草地、临水三个生境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长状况、观赏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南京城市公园自生植物的景观价值进行评分和分级,构建低管养自生植物优选体系,为城市公园低成本管养植物的优选体系提供理论框架,同时也可为国内其他城市利用低成本管养植物构建园林景观提供参考借鉴。
2023(7):126-135.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126.015
摘要: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儿童户外游戏、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选取上海黄浦江沿岸徐汇、杨浦、前滩绿地中三段典型正式儿童游戏场地及周围景观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获取滨水区与儿童游戏空间相关的公众偏好数据,整理分析现状儿童游戏空间的活动类型偏好、游戏设施及景观设施等要素的公众满意度评价,发现研究样点存在正式儿童游戏空间数量与类型不足等问题。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中观与微观设计策略:中观层面考虑景观慢行系统人性化建设与儿童游戏空间多元化布置;微观层面注重地域性文化保留与创新、亲自然创造性空间建构、景观设施要素趣味性体验、互动性公共艺术感知。以杨树浦电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更新改造为例,从地域性、自然性、趣味性、艺术性4个维度进行初步探索,旨在为城市滨水区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3(7):136-141. DOI: 10.12193/j.laing.2023.07.0136.016
摘要:上海黄浦江城市滨水空间改造目标定位为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实现城市工业文明的绿色转型发展。发挥滨水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需充分考虑滨水特殊立地与环境条件,进行科学的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以黄浦江沿岸徐汇滨江公共绿地为例,调查滨江绿地树种组成,总计97种,其中乔木23种、灌木(绿篱)38种、草本地被植物36种,分属于45科80属。在分析树种生长适应性与配置特点的基础上,总结绿地景观应用形式,提出滨江绿地树种应用优化建议:(1)应用抗性树种,加强土壤改良与病虫害监测;(2)增设专类园,丰富植物应用的主题性;(3)加大“四化”树种应用,突出景观季相变化;(4)应用自然式景观配置,增加景观层次。研究将为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改造提升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