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 东亚绿色城市
    • 城市治理与都市农业:中国的绿色城市实践

      2023, 40(11):4-10.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04.001

      摘要 (215) HTML (0) PDF 2.31 M (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落实绿色城市的重要手段,都市农业正在中国各主要城市悄然兴起。由于中国城市治理中城市政府保持着关键主体地位,中国的都市农业形成了一条迥异于欧美各国推行模式的独特道路。研究旨在突破以往对于都市农业影响和设计的关注,转而对其在中国的运维治理模式进行考察,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中国和国际绿色城市建设。通过分析广州农都里花城农园、上海创智农园和深圳白石洲自留地等三个都市农业案例,探讨中国绿色城市先行城市是如何利用城市治理作为手段发展都市农业。借由检视这些案例日常运维过程,发现中国绿色城市先行城市的绿色城市治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市政当局主要依据不同城市区域的独特功能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这种实施策略不仅使得这些先行城市的都市农业展现出多样的运维方式,促进了城市韧性的形成,还激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得居民可以从不同层面出发践行都市农业,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中韩绿色城市建设比较分析研究

      2023, 40(11):11-20.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11.002

      摘要 (56) HTML (0) PDF 1.42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绿色化、数字化和“双碳”政策的发展,为绿色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动能。但目前中国对绿色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尚不成熟,基于韩国在绿色城市发展中不同层面的建设经验,尤其是政策、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对比中韩绿色城市建设,从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构建、城市空间的绿色更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绿色建筑发展4个方面作为国内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向,探索中国绿色城市建设的可发展路径,为营建可持续健康的绿色城市提供参考性建议。

    • 东亚儿童友好的绿色城市营建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2023, 40(11):21-30.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21.003

      摘要 (37) HTML (0) PDF 2.26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绿色城市的推进,建设儿童友好的绿色城市正成为东亚各国城市所关注的议题。一方面可以服务儿童健康成长、增进居民福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发展,从而在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两方面共同促进绿色城市的实施。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关于绿色城市与儿童的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1993年至2023年发表的570篇文章中,分析文献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关键词分布、研究热点聚焦及趋势变化,以此探析其演进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近期研究发文量呈快速发展期,对绿色人居与儿童友好城市营造方面的关注显著增多;(2)近几年绿色城市的文献学科分布逐渐从医学健康领域转移到建筑规划及社会科学领域,表明绿色城市的建设具备综合性和跨学科特点,需综合考虑环境、健康、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以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决策依据;(3)东亚地区可以从欧美的经验中借鉴儿童友好的城市规划、安全交通环境、自然绿地利用、儿童社区参与等方式,与当地文化社会背景和城市发展现状相结合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从而实现儿童友好的绿色城市营建。

    • “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发展及其在生态社区营造中的应用实践

      2023, 40(11):31-37.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31.004

      摘要 (53) HTML (0) PDF 2.62 M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1世纪以来,由于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生态社区已成为全球社区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摇篮到摇篮”理念基于低碳与循环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生态社区规划研究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并在发达地区的多个生态社区实践项目中得到了应用。然而,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对生态社区的关注主要围绕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生态社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研究与评价。通过对“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循环理念进行解析,梳理该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应用,并选取两个代表性案例:法国第戎的Heudelet 26与日本鹤岗的Tsuruoka House,进行全周期、多角度的生态解析,探索社区营造中的循环发展生态举措,进而对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城市的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 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模式研究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23, 40(11):38-45.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38.005

      摘要 (56) HTML (0) PDF 3.12 M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都市农业作为绿色城市设计的重要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社区支持农业(CSA)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市民农园,作为都市农业中的特色农业类型,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相应的,在不同地区的CSA市民农园的发展优势或困境也各不相同。而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针对本地CSA市民农园的研究尚存在空白。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结合当地的发展条件,分析发展优势及价值,阐述目前CSA市民农园的现状并总结分类,提出发展问题与壁垒,阐明发展CSA对珠三角地区产生的积极作用,最终提出CSA市民农园的发展建议及展望。以期珠三角地区CSA可以得到长期良好发展,并为其他地区的市民农园发展及可持续都市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 山水格局视域下杭州绿色城市建设演进与展望

      2023, 40(11):46-53.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46.006

      摘要 (28) HTML (0) PDF 2.72 M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集聚的区域,伴随着人口与规模的扩张,城市的发展面临瓶颈。绿色城市建设是破解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杭州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通过融合山水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展示出独特的山水格局。研究以山水格局与绿色城市关联性为切入点,从历史、地理等层面分析了杭州市绿色城市建设的思想溯源与山水基底,对杭州进行绿色城市评价并与其他城市比较,总结绿色城市建设实践成果。杭州绿色城市建设为其他山水格局城市提供了建设实践经验,以塑造更加绿色、宜居的未来城市。

    • 基于情感认知特征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色城市景观社会绩效研究

      2023, 40(11):54-61.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54.007

      摘要 (58) HTML (0) PDF 5.02 M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绿色城市实践的代表,需要可量化的方法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绩效衡量。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有建设与运营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园使用者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实地观察调研和问卷调研为手段,以公园使用者的行为、情感和认知为核心内容,探索公园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其空间关系,对绿色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分析使用者满意度、活动类型、使用感受、情绪改善等内容并探索其规律。研究成果作为针对绿色城市建设评价的有效补充,为绿色城市的景观绩效案例研究提供更为系统、严谨、可量化的方法。

    • 基于古代花鸟画的绿色城市生物生息空间营造 ——以故宫箭亭绿地改造为例

      2023, 40(11):62-70.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62.008

      摘要 (39) HTML (0) PDF 4.94 M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故宫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象征性的场地,尊重中国传统的园林审美意趣,从古代花鸟画中提取适宜在城市绿地中体现的生态群落要素,在箭亭绿地构建符合现代生态人居环境综合功能需求的微型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物生息空间,增进绿色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从花鸟画中提取符合场地立地条件的植物,搭配景石、微型湿地和堆肥设施,在十米~米级尺度构建体现地域自然特征的复层植物群落,在米~亚米级尺度参考花鸟画构图营造符合传统审美的微型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建成后,多孔隙表面充满自地表至树冠的空间,为多种生物提供可供依存的生境。对所有自然萌生的植物和利用这一场地的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类群进行无差别记录。共记录到37种成活至建成次年的设计种植植物,42种自生植物和29种动物,上述超百种生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结构。这一系统也成为黑头?等珍稀物种的稳定栖息地。实践表明在十米~米级尺度,复层植物群落有助于林鸟多样性的提升。在现代生态文明语境下,传统审美和生物地理知识体系的融汇实践,为在东亚古都开展融合传统文化的绿色城市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老龄化视角下公园绿地公平性评价及优化布局研究

      2023, 40(11):72-80.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72.009

      摘要 (39) HTML (0) PDF 1.57 M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在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加剧,社会群体无法公平享有公共绿地资源,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以北京市主城区133个街道的340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基于供需关系等评价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公平性,提出公园绿地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公园类型及公园质量。(2)研究区域内46.6%的公园绿地总供给无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区域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二环至五环;相比游园、区域公园和市域公园,老年群体享有社区公园绿地供给的机会更多。(3)老年人享有的公园绿地供给未能达到社会正义的底线要求。在海淀街道、上地街道、大屯街道等区域新增公园绿地,提升望京公园、地坛公园等的公园质量是促进绿地公平性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决策提供支持,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 基于UGC文本数据的南京中山陵核心景区旅游感知满意度研究

      2023, 40(11):81-88.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81.010

      摘要 (38) HTML (0) PDF 2.50 M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满意度的高低是游客对景区形象感知的主要体现方式,借助非介入式的网络文本能动态真实地反映使用者的旅游感受,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首先借助八爪鱼采集器抓取了中山陵景区游憩者产生的网络UGC文本数据,然后基于高频词和网络语义来划定影响因子范围,再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景观感知要素编码,构建景区满意度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景区各因子满意度得分情况。结果表明:中山陵景区感知满意度总体为“满意”级别,但游憩者对于景区各要素的感知满意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文景源”得分最高,但“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设施”得分较低,需优先对其进行改进。研究旨在从游憩者的角度探讨中山陵景区的满意情况,以此作为改善其现有环境、完善服务设施、营造纪念氛围的依据,为景区后续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 >风景园林理论
    • 见“微”知著——城市小微绿地研究的现状、前沿及展望

      2023, 40(11):89-97.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89.011

      摘要 (248) HTML (0) PDF 3.11 M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微绿地在城市更新与提升城市活力方面的贡献非常显著,分析总结其研究现状和进展有助于小微绿地在未来城市更新中的长效机制建设和管理机制构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选取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分别对近20年中英文文献中城市小微绿地研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在发文量、发文机构及国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图、关键词频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进程及趋势:(1)城市小微绿地研究呈现早起增加缓慢,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外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2)从发文机构及合作来看,国内外关注小微绿地的研究机构众多,但是各个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深度合作的网络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跨机构、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3)近20年来国内外小微绿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更新”“景观公平”以及“生态价值”三个不同视角下的知识集群;(4)研究趋势表现出“研究初探与理论搭建”“研究拓展与多元应用”“研究深入与政策反馈”三个演变进程,英文研究已迈入成熟化阶段,中文研究尚处于应用化阶段的后期。最后,对城市小微绿地从理论研究、建设指南、技术探索、规划实践和效应评估5个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城市小微绿地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实践提供参考。

    • 宋至清代诗词中齐云山景观要素及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

      2023, 40(11):98-104.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098.012

      摘要 (27) HTML (0) PDF 2.72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宋至清代齐云山相关的大量诗词极大地突显了齐云山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山岳的核心景观、典型形象及历史变迁。在人工整理统计齐云山历代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定性与定量(典型景观指数、景观典型性指数、词云图等)方法对齐云山的文化环境、景观要素、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诗人身份从“以本土道士、进士为主”扩展到各地官员、布衣诗人、戏曲家、书法家、地理学家等社会名士及佛教居士、道士,作者籍贯在地理分布上呈现“集中在东南区域并以徽州府为中心向周边府/路辐射”的发展特征;(2)山峰中类与云雾中类是齐云山最突出的景观元素,岩洞和风也较为明显,整体使得齐云山呈现“峰石林立、危崖耸峙、幽壑岩藏、云雾缭绕”的名山形象;(3)81处典型景观中,玄天太素宫、天门、珍珠簾分别是建筑及构筑物类、山岳类、水文类典型景观的焦点;(4)宋元时期,数量较少的山岳类典型景观奠定了齐云山发展的基础,明代数量、类型及典型性陡增的典型景观使得齐云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山岳景观格局及较具特色的名山形象,而清代虽建筑及构筑物类典型景观数量骤减,但齐云山在山岳、水文类典型景观的支撑下依旧保持较为完整的景观格局及一定的影响力。研究不仅进一步明晰了齐云山的名山文化底蕴及景观格局营建历程,强调了齐云山的历史影响力,还为其他名山向着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山岳审美内涵挖掘和典型形象树立方式参考。

    • >园林空间
    • 基于网络点评的上海植物园免费前后游憩体验对比研究

      2023, 40(11):105-112.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105.013

      摘要 (65) HTML (0) PDF 1.99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络点评数据可直观反映城市公园的游憩体验与服务质量。基于上海市公园接连免费开放的背景,筛选出上海植物园大门票免费前后的点评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与IPA分析法构建感知要素评价表与分析模型,对比其前后游憩体验感知差异。结果显示:(1)大门票免费前的整体游憩满意度稍高于免费后;(2)自然景观、特色景观与娱乐项目三个要素不受门票影响,游客关注度与满意度均高,但游客始终对外部交通表示不满;(3)游憩成本、情感体验等要素的感知程度前后差异较大。基于研究结果对内外交通、科普标识、活动设施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该研究可为上海植物园的更新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城市专类公园品质评价与游憩体验感知研究提供借鉴。

    •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

      2023, 40(11):113-120.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113.014

      摘要 (86) HTML (0) PDF 2.44 M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园中的专类园承担着植物迁地保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使命,是植物园最核心的建设单元,根据不同的展示目的,分为不同类型。随着现代城市快速扩张,植物专类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其他类型城市绿地无法比拟的功能和地位。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提升至更高位置,科学布局分区、配置植物和建设运营。基于此,通过归纳植物专类园的功能类型,从一线工作者的视角分析专类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影响及面临的建设困难,探讨现代植物专类园应遵循的建设原则,从主题内容、植物栽植和配置、景观设计、科普展示、科学研究等方面对植物专类园的营建和发展提出建议。

    • >园林植物
    •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植物造景

      2023, 40(11):121-127.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121.015

      摘要 (62) HTML (0) PDF 2.80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彩色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描绘圆明园历史盛期景观的原始图档,其以绢本设色的方式描绘了圆明园40处景点生动的园林景象,特别是对植物景观的描绘十分逼真、细腻,是研究圆明园植物景观的优质历史典籍。深入梳理四十景图中的植物种类、种植形式、植物空间分布及其与景点功能的关联,并结合文化背景深入考察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人工山水园的整体植物造景特征。结果显示,杨柳类植物是圆明园植物景观的基调树种,观花小乔木、观叶大乔木、松柏类植物在园内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植物的种植形式主要有丛植、孤植、片植、对植、列植、盆植6种,多分布于水岸、山林、庭院、圃地4种空间,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烘托了圆明园理政、祭祀、起居、游赏4类功能景点的空间氛围。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京津冀地区春季植物景观形象感知研究

      2023, 40(11):128-136. DOI: 10.12193/j.laing.2023.11.0128.016

      摘要 (40) HTML (0) PDF 1.78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游客发布在网络平台的网络游记文本,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们游览时的景观体验。这使得利用网络数据资源分析游客对于植物景观的形象感知成为可能。春季是植物景观变化最为丰富的时节,通过解读游客春季游览的行为偏好和情感变化,分析游客感知春季植物景观的方式,探讨植物景观形象感知与植物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此可以拓展景观体验研究的视角和植物景观研究的新途径。以游客发布在网络平台有关京津冀地区春季植物景观的网络游记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文本的采集、筛选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研究内容包括景观形象感知和植物景观形象感知的词频分析、形象属性类目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态度分析。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0软件进行文本内容解析,以植物景观形象属性的高频词汇为指标,对词汇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归类,并进行对比,获得春季植物景观形象感知的基本特征。研究得出:高频出现的词汇为名词类,主要是植物和赏花地点的名称;形象属性的类目分析表明开花植物种类的词频统计数据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形态特征、色彩特征、数量规模);植物种类中,樱花、桃花、海棠的统计数据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社会语义网络的分析进一步显示,春季在公园中观赏樱花和桃花是游人感知的普遍印象;情感态度的分析发现产生负面情绪的影响因素复杂,包括开花状态、天气状况、阻碍接近的因素。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