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 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
    • 风景园林科技创新支撑碳汇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实践

      2023, 40(1):4-9.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04.001

      摘要 (126) HTML (0) PDF 9.18 M (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碳汇功能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人口高密区碳中和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从政策引导视角对科技创新支撑碳汇能力提升,以及学科发展机遇作出剖析;提出“双碳”战略是换跑道,而不是原道超车,其本身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系统工程,需通过一系列颠覆性变革,实现质变变迁,而非量变到质变,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获得主角地位等革新思考;梳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城市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城市困难立地高效园林绿化营建、城市森林与绿地碳汇监测评估三大方面增汇能力提升的探索研究及实践。进一步归纳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支撑下的未来工作重点,包括实施行动计划编制、城市国土生态空间一体化修复、碳汇长期监测与计量体系构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以期风景园林科技创新为加快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而助力。

    •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探索:国际经验与前沿技术

      2023, 40(1):10-15.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10.002

      摘要 (144) HTML (0) PDF 8.26 M (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城市空间减排增汇,对城市绿地空间类规划提出了复杂挑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视角下,梳理全球11个国家的30项相关规划行动,重点对绿地适应性规划的国际经验进行归纳,包括多效益协同、多层级传导、全周期覆盖等三个方面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将国际经验与国内国土空间规划现况相结合,构建碳中和背景下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目标—策略—指标”的总体技术框架,提出面向城市绿地“市域—城区—街区—地块”四级管控层级,差异化制定碳中和目标,明确相适应的多尺度精准增效规划策略和多层级评估管控指标,应用定量化“碳”核算、多情景“碳”模拟和智慧化“碳”监测三大关键技术体系,为城市绿地规划实践的适应性转型探索提供专业支撑。

    •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绿色空间韧性—减碳—增汇协同范式与设计策略

      2023, 40(1):16-24.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16.003

      摘要 (118) HTML (0) PDF 10.90 M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空间有助于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提高韧性与减排增汇能力,目前缺乏增进协同增效的有效设计途径。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综述,探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绿色空间韧性—降碳协同范式与设计策略,提出全周期迭代演进的动态适应性范式和七项原则性策略,应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市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与展望。研究结果发展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为发挥绿色空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推进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供支撑。

    • 城市街道空间绿地低碳综合效益评估测算与精细化改造研究 ——以北京新街口片区为例

      2023, 40(1):25-33.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25.004

      摘要 (127) HTML (0) PDF 10.85 M (19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双碳发展背景下,对于高密度集聚的大城市核心区,城市绿地的直接增汇与间接减碳综合效益突出。以北京新街口片区为研究对象,开展街道空间精细化绿地调查,共抽样18条街道,对3 242株行道树精准定位记录,运用i-Tree Streets模型对街道空间低碳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测算,得出街道空间精细化改造提升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新街口片区调查行道树隶属于18科、21属、26种。从数量上看国槐所占比例最大,占调查树木总数的74%。街道总生态效益价值为1 357.711万元,单株平均加权效益总体水平为4 188.01元/株。其中,碳储效益占比67.40%,其他效益占比依次是美学效益、CO2吸收效益、节能效益、雨水截留效益、空气质量改善效益。通过对综合效益价值评估测算结果与问题分析,从树种效益综合分析、间接减碳效益提升、全生命周期绿地环境维护管理三方面,提出城市街道空间精细化低碳改造提升策略与建议。

    • 基于双碳目标的园林植物景观营建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公园为例

      2023, 40(1):34-40.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34.005

      摘要 (133) HTML (0) PDF 9.76 M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植物群落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功能,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梳理并提出植物景观营建模式三个层次的建议,包括:(1)微观上关注植物选择,提出关于植物材料年龄、植物种类选择的建议;(2)中观上围绕园林植物群落配置、立体绿化、水体固碳,探讨如何减排增汇;(3)宏观上关注如何从规划角度考虑公园绿地和周边绿地的联系,增强城市碳汇功能。实地调研北京海淀公园典型植物景观,分析讨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植物景观设计建议,为建立多维度且适用于我国华北地区公园的低碳植物景观营造模式提供参考和支撑。

    • >风景园林理论
    • 青年友好视角下的北美城市公园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2023, 40(1):42-51.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42.006

      摘要 (52) HTML (0) PDF 12.48 M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友好型绿色空间的营建是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广泛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在青年友好视角下城市公园评价方面已经积累相对成熟的理论实践经验。基于北美青年友好视角下的公园评价方法按照评价主体的差异,分成公园评价型以及使用者评价型。从方法简介、评价流程、指标要素、信度效度4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解读分析。结合我国青年友好的建设态势,从指标导向、参与导向、监测导向3个维度对青年友好视角下公园评价方法的构建提出相应的技术建议与行动参考,以期推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协同营造。

    • 兰州古八景声景营造特征探究

      2023, 40(1):52-61.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52.007

      摘要 (13) HTML (0) PDF 10.28 M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包含着独特的地方历史故事及文化意蕴。兰州古八景作为典型的地方八景之一,其声景的营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以明清时期的兰州古八景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总结,采集到48个声景,从自然声、人工声及生活声三方面入手分析其声景类型。研究表明:其在自然声景营造方面具有山色水声、莺啼燕语及气候之音三个特征;在人工声景营造方面具有人文趣音与钟声佛韵两个特征;在生活声景营造方面具有世俗凡音一种特征。通过对现存遗迹声景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梳理出声景类型留存完整的景点5处、2处部分留存及1处已经完全消失;对其提出补声、提升遗留声景、弱化噪声、规范化管理4个声景保护与恢复建议,以期重现兰州古八景的历史声景意蕴。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市古典园林声景的保护及恢复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上海五大新城建设背景下生态廊道区域内“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空间特征研究

      2023, 40(1):62-70.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62.008

      摘要 (71) HTML (0) PDF 9.57 M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密度城市工业用地减量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城市开发边界外的“198”地块作为退化型城市困难立地,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在新一轮生态廊道规划和五大新城建设新要求下,以城市开发边界外的“198”地块为线索,基于上海市域、五大新城和典型新城三个尺度,分析城市困难立地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主要集聚于生态廊道内,特别是近郊绿环和市级生态间隔带;斑块形态均处于较不稳定、非常分散、不紧凑状态,其中浦东新区最分散;五大新城的“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仍留有较大的减量化用地面积,其中嘉定新城和松江新城的“198”地块基本集中在生态廊道内部;青浦新城内部的“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的无污染类型占比最高(31.37%)。

    • 丘塘田林居:川渝丘陵地区乡村聚落景观探析

      2023, 40(1):71-77.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71.009

      摘要 (192) HTML (0) PDF 7.33 M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渝丘陵地区是人口密度和垦殖度较高的地区,地形起伏和缓,土地利用破碎。基于其乡村聚落规模小而分布散的特点,将彼此临近、相互关联的多个聚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从自然生态和乡村治理的角度,提出“乡村聚落单元”的概念。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的乡村聚落单元识别和图解分析,总结提炼出川渝丘陵地区“丘塘田林居”乡村聚落模式,并对丘塘、丘田、丘林和丘居等景观构成要素加以解析。进一步对比浅丘和深丘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差异,揭示丘陵地形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影响。基于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智慧,对当代丘陵地区人居环境营建提出建议。

    • 莆田城区生态空间网络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 40(1):78-86.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78.010

      摘要 (41) HTML (0) PDF 10.34 M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空间管控是中国国土空间管控的核心内容。以莆田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敏感性评估定量识别重要生态源地,依据地物类型构建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基于土壤、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三类关键因素认知区域景观特征类型及单元特征,并以认知结果为原型与基础,提出生态空间结构及本体类型、组合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重要性分级中极重要和重要区域面积为907 km2,占40.53%,识别出10个一级生态源地和5个二级生态源地;(2)构建出呈“C”形的一级生态廊道和网状二级廊道;(3)识别出10种景观特征类型,并总结关键景观特征单元的要素及空间组合特征;(4)从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生态斑块建设及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景观特征认知框架来进行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及优化的方法能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空间质量,强化地域特色景观。

    • >园林空间
    • 从仙境到人境:桃花源意象的园林转译

      2023, 40(1):87-93.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87.011

      摘要 (140) HTML (0) PDF 9.23 M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化外之境,是隐于山水之中的理想人居。桃花源意象的产生离不开早期桃文化的发展,桃花源意象的诠释也离不开神仙思想与道教哲学。结合历史图文,发现桃花源意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初期于昆仑、度朔山中孕育出“桃木蟠屈”的仙境形态;中期以绥山为媒,奠定道教哲学中“食桃益道”的内涵;后期以天台、武陵为依托,桃花源“理想人居”的意象逐渐定型。桃花源意象的产生、发展与成型,是从仙境到人境的过程,是桃花源意象逐渐世俗化的过程。结合桃花源意象分析园林园记,也可将园林中的桃花源景观分为三种模式:神仙居所、道教洞天与武陵桃源,三者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上各具特色。对桃花源意象及其园林转译的研究,不仅明晰桃花源意象在园林中的表达,更对传统文化意象的新诠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古徽州汪氏坐隐园的园址定位及外部环境解析

      2023, 40(1):94-100.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094.012

      摘要 (65) HTML (0) PDF 7.39 M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坐隐园是《环翠堂园景图》(晚明)版画中所描绘的园林。当代学者对坐隐园的研究始于1981年,通过梳理1981年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讨论的坐隐园园址问题仍存疑点。详细解读《环翠堂园景图》,实地调研学者讨论的坐隐园遗迹之地安徽黄山汪村,结合汪村实景,发现《环翠堂园景图》描绘和汪村实景中景观要素的排列布局,如山体、水文、村落、道路4个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既而将《环翠堂园景图》进行正行投影转换形成转译图,使之与实景进行详细对比,定位坐隐园园址,还原坐隐园外部环境的历史场景。

    • 西周早期周原凤雏甲组遗存庭院景观要素探析

      2023, 40(1):101-110.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101.013

      摘要 (15) HTML (0) PDF 9.78 M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庭院景观是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形式。西周早期的庭院中就已初步具备一些景观要素。以周原遗址凤雏甲组庭院遗存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气候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在重建西周早期周原地区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该庭院的功能、空间布局、院落交通组织、建筑小品、庭院排水系统、动植物种类等景观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西周早期的庭院景观是对殷商的继承与发展;在目前已发掘的先周时期遗存中,甲组庭院已达到同时期的较高水平。有关庭院景观的营造方法、布局方式和技术工艺,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充分表明中华园林文化的历史悠久与一脉相承的特点,这是了解中华园林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

    • 徐霞客《江右游日记》中的风景审美思想研究

      2023, 40(1):111-117.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111.014

      摘要 (43) HTML (0) PDF 8.51 M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右游日记》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第4次考察江右地区时所留的游记,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明末时期江西的社会人文和自然风光,还承载了徐霞客个人的风景审美意识,可以为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提供文化支撑与历史依据。通过分析《江右游日记》的文献记载,挖掘徐霞客对江右地区各类风景资源的考察情况,梳理江右地区整体的景观风貌,解读各类风景资源的审美关注点,最后归纳总结其风景审美思想为由天而人、通宏洞微、追根溯源、比物假景4个层面。研究为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当代风景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我国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意义。

    • >应用研究
    • 基于八类感知属性法的老年人复愈性环境特征研究

      2023, 40(1):118-126.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118.015

      摘要 (147) HTML (0) PDF 8.89 M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挑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城市自然环境具有复愈性,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专门探索有益于老年人群的复愈性景观类型和景观特征。为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以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八类感知属性法,选取不同景观类型,以感知恢复量表为心理复愈指标,探索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复愈的城市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对老年人来说,半开敞绿地和水景是复愈性最高的景观类型;(2)增加庇护性(refuge)、眺望性(prospect)、平静安逸性(serene)、社会性(social)和减少自然性(nature)特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心理复愈效果;(3)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心理复愈,在欣赏闭合绿地景观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其复愈效果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更低。以期为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导向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 基于多元群体需求的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优化研究

      2023, 40(1):127-134. DOI: 10.12193/j.laing.2023.01.0127.016

      摘要 (17) HTML (0) PDF 9.11 M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与改善人居环境已成当下乡村实践的重要话题,中国变化多样的山地地貌催生出大量山地型乡村。近年来,乡村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旅游业,特殊的自然地貌和多元的使用群体需求对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策略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既有公共设施现状梳理及多元群体需求统计,针对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与人群聚集区域分异明显等问题,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价值导向,结合多元群体需求从宏观规划、街巷空间、空间节点、具体设施、设计美学5个层面出发,利用空间句法对内部轴线进行定量分析,因地制宜构建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规划优化体系。通过调整全局空间形态、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复合公共设施功能、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等针对性策略增强乡村公共设施整体性、互通性、复合性、互动性和地域性,助推村民生活水平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期为湘西乃至全国的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