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
    • “场域”理念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研究

      2023(3):4-11.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04.001

      摘要 (126) HTML (0) PDF 10.49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灰色基础设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同时蕴藏着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开发的潜力,兼具挑战与机遇。不同学科对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存在概念上的差异,缺乏相对统一的认知共识和行动纲领。聚焦基础设施这一关键要素,以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强调景观在促进基础设施转型中的能动作用,结合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尝试提出“场域基础设施”的概念,总结基础设施在经济模式和城市存量发展模式转型下的一般规律和演变趋势。分析基础设施及所属城市公共空间与场域理论内在关联的三大要素,即“磁场”、机制、过程;归纳“场域基础设施”在重新组织和构建城市空间进程中复合化转型的表征,即复合性、动态性、协作性、多元性。以跨学科的视角和“大环境观”构建融合工程、景观、建筑和规划“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和行动纲领,倡导以“场域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营造的新范式。

    • 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2023(3):12-20.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12.002

      摘要 (66) HTML (0) PDF 11.11 M (2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景观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进行综述,比较其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区别。以“统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出发点,依据基础设施和景观内在的共性和关联性,结合实际案例从“景观基础设施的缘起”“景观基础设施的类型”和“景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成、增长和演变的组织架构”三个层面,阐释将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协同整合,形成整体景观基础设施的方法。在满足“中国式密度”发展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探讨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新范式,以最少的用地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 城市基础设施的新日常

      2023(3):21-28.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21.003

      摘要 (24) HTML (0) PDF 15.27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常伴随着对“邻避效应”的隐忧。在保证基础设施基本功能良好运转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城市空间的积极组成部分来共同承载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正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析国内外此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案例,提出实践中多方协同的机制构建、功能叠合的空间设计、城市文化的回应与延续三个重要方向,形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新日常”的概念,并指出“设施的基本功能”与“公众的日常活动”并重是其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对“新日常”实现要素的分析,总结出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应对的新方法,以期为城市建设的高品质发展提供方向性参考。

    • 多效益基础设施:以洛杉矶河总体规划为例

      2023(3):29-38.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29.004

      摘要 (59) HTML (0) PDF 11.28 M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过去的35年里,关于洛杉矶河的重新构想和未来发展方向存在着争论。该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一种河流与沿河公众更为全面和真实的关系,深刻理解城市发展、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之间复杂的关联性,以多效益思维重新认知基础设施的多元价值。全长约82 km的洛杉矶河提供了城市区域尺度上的机遇。相较于封闭的基础设施或单一的自然化景观,《洛杉矶河总体规划》旨在创造一种新的编排和框架,通过与环境相适应的策略支持生态系统和社区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研究、基于数据的方法和多效益策略。研究的关键是将城市和河流的综合信息转化为数据集的统一格式,即“河流标尺系统”,其整合了生态、水文、水力和建成环境的实际条件。规划提出“多效益基础设施”的概念,涵盖了河流与城市在自然、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多重关系,探讨了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大型城市河流及滨水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及兼具创新性和实操性的策略和方法。

    • 香港“城市固废景观”类棕地再生机制研究

      2023(3):39-46.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39.005

      摘要 (35) HTML (0) PDF 10.34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当代城市环境中的固废处理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冲突亦日益增长;同时,前固废设施场地又具备较高潜质转变为城市开放空间。鉴于此背景,提出“城市固废景观”概念,将特定城市范围中主要固废处理设施集群的时空演变与再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棕地再生的“压力—动力”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代固废处理设施体系的演变及其再生的案例研究,阐释其“城市固废景观”的再生机制。归纳其固废处理设施的三阶段演变历程与由聚集转向分散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合固废设施演变进程中垃圾填埋场集群向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转型的特征、政府管理导向与政策计划解析,阐述推动其“城市固废景观”可持续演变的区域性机制。从城市角度认知与研究固废处理设施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土地再生的新视角,旨在为当下中国城市塑造更加“生态-社会”双维度可持续的“城市固废景观”体系提供研究路径与政策参考。

    • 应对雨洪挑战的城市滨水码头区蓝绿空间耦合设计研究

      2023(3):47-54.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47.006

      摘要 (60) HTML (0) PDF 10.11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雨洪挑战是城市韧性体系构建的核心议题。聚焦滨水码头区这类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提出蓝绿空间耦合优化对城市滨水码头区应对雨洪挑战起到积极作用。选取上海市黄浦江中北段典型滨水码头区开展实证研究,构建适用于量化评价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能表征场地尺度蓝绿空间耦合关系的指标,旨在揭示影响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蓝绿空间耦合关键指标。结果表明:(1)上海黄浦江滨水码头区各典型样段现有雨洪韧性水平与蓝绿空间耦合程度分异较大;(2)蓝绿耦合度(C)、蓝绿耦合发展协调度(D)是影响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两项关键指标,可综合考虑雨洪韧性与蓝绿耦合的协同提升。针对不同空间类型码头区,总结归纳4种蓝绿耦合的空间优化模式,为城市滨水码头区的雨洪韧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城市滨水码头区从灰色基础设施向高品质蓝绿基础设施的转型。

    • 活土:地平线下萌发的景观基础设施

      2023(3):55-62.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55.007

      摘要 (19) HTML (0) PDF 10.78 M (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景观设计师着力于最大程度地将自然引入城市。通过长期实践,探索不同类型的土壤与人类、生物多样性、建成区及非建设区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此出发,探寻大尺度景观规划的意义和逻辑。同时提出活土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一看不见的基础设施,重新诠释其内涵。基础设施作为韧性城市的基础,城市自然与景观的载体,将应对未来城市必须面对的气候、生态、文化等挑战。以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荣耀广场公园(the Parc de les Glòries)为例,阐述如何以保护土壤为出发点,打破传统城市建设相关行业间的隔阂,建立多样的生境类型空间并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系统,使场地更适应城市的功能和发展。

    • >风景园林理论
    •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展望

      2023(3):64-70.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64.008

      摘要 (420) HTML (0) PDF 12.47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不仅能丰富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领域,更能为风景园林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CNKI数据库中2002?-?2021年间的中国传统园林相关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生成该领域的知识图谱,以深入剖析其研究热点、演进历程与未来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园林研究自1989年开始逐渐处于活跃状态,研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逐渐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系统性与整体性显著增强;(2)庭院景观、山水居游、空间句法、风景构图、诗意栖居、立象尽意、雕塑、园林艺术、地域景观是其主要研究领域,而中国古典园林、古典园林、风景园林、意境则是其研究趋势的关键词;(3)现代技术和理念分析的运用将更加普及,为中国传统园林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

    • 规划设计实践视角下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研究成果可用性述评

      2023(3):71-78.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71.009

      摘要 (52) HTML (0) PDF 10.61 M (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的增汇与减排功能是中国“碳中和”目标在城市人居环境领域的重要实现路径。在2008?-?2021年的研究进程中,学者们针对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为探明规划设计实践视角下现有研究的成果可用性,从理论体系、清单数据、影响关系以及策略方法4个层面并结合不同维度对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分类分析。结果表明:(1)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现已融合交叉学科内容不断更新,但总体进程较缓;(2)清单数据研究成果中部分研究内容缺乏规范化的核算边界;(3)影响关系层面,当前研究成果在多维度的影响因子证据链方面具有提升空间;(4)当前策略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有待验证其实际有效性。总体上针对现有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回顾与归纳,进一步指出规划设计实践视角下未来有待深入的研究发展方向与内容,基于研究成果可用性为城市绿地在低碳方面的研究厘清思路。

    • >园林空间
    •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西怀远村游客景观偏好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2023(3):79-83.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79.010

      摘要 (35) HTML (0) PDF 7.33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上游客发布的旅游攻略和照片数量激增,成为以游客为视角研究旅游地特征的重要数据源。以太原市清徐县西怀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照片视觉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游客的景观偏好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游客对西怀远景观偏好的类型是艺术墙绘和田园风光,而对文化活动、生活体验类等关注低,整体呈现重观光、轻体验的特征。(2)时间上,旅游受花期影响,呈现一年两季峰值特征;空间分布上,游客的集聚热点区域分别是油菜花田、艺术墙绘区和粉黛草田,游线单一。建议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丰富游线;结合节日安排节庆活动,提升旅游竞争力。研究有助于城郊乡村明确资源利用方向,以促进旅游产业活化。

    • 基于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策略

      2023(3):84-92.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84.011

      摘要 (44) HTML (0) PDF 11.18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维护典型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密度判断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以确定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共识别出54处生态源地1 973 km2,呈现“东北部多,西南部少”的特点,94条生态廊道,共379.43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25条。(2)识别待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6处生态“夹点”、9处主要生态障碍点、34处次要生态障碍点和55处生态断裂点,主要位于流域下游的城市建设区域和相邻源地之间。根据各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关系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核心保护类、诊断提升类、重点修复类、调整重塑类和源地贯通区5种修复类型并提出相应策略,为流域型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 唐九成宫选址和布局研究

      2023(3):93-97.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93.012

      摘要 (22) HTML (0) PDF 6.96 M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唐九成宫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誉为“离宫之冠”,是中国古代山水空间布局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整合,厘清九成宫选址麟游的原因,结合其平面形制分析宫殿的布局原则,首次尝试复原九成宫所处的自然山水格局,继而探讨其规划特色。九成宫的营建契合国家发展和帝王需求,选址山水形胜,布局巧于因借,其建筑与山水的相生相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影响了后世的山水园林建设。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2023年会论文选登
    • 日本名胜无邻庵庭园的保护管理经验研究

      2023(3):98-105.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098.013

      摘要 (21) HTML (0) PDF 11.38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庭园遗产一直享誉世界,其保护管理经验丰富,有较为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与针对庭园要素的保护管理措施。日本名胜无邻庵庭园作为日本近代庭园的代表作,其日常保护与管理注重对庭园原真意境的保护,结合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融合对庭园要素管理措施有精细化的管理计划,并重视日本庭园遗产的公众参与与公众教育。基于日本庭园保护管理经验的相关背景,通过对日本名胜无邻庵庭园的历史发展与遗产价值的梳理,从“意境”和“技术”两方面总结名胜无邻庵庭园注重原真性、日常性、体系化、精细化的保护管理经验,以期为国内园林遗产于当代生活语境下的保护管理提供经验参考。

    • 基于儿童友好的“亲自然”体验发展实践和探索

      2023(3):106-113.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106.014

      摘要 (135) HTML (0) PDF 12.62 M (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亲自然”是儿童天性发展及本能需求,当前国内儿童面临“自然经验缺乏”的危机,如何促进儿童“亲自然”体验以塑造儿童的身体、情感和认知,让儿童重新回归自然和自由玩耍的童年,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也是发展儿童友好的关键。从“亲自然”需求的外在体验行为和内在场所依恋出发,分析在“亲自然”本能驱动下儿童与自然的互动模式及深远意义。通过国内外儿童亲自然体验的创新实践,总结提出“亲自然”发展目标下重塑儿童与自然联系三位一体的“自然处方”,即空间实践的供给层面、政策法规的保障层面、社会服务的支持层面,通过完善城市绿色空间供给和服务,制定儿童与自然联系的政策管理机制,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情景驱动,从“附近的自然”到“远方的自然”,开展面向社区、景区、园区、校区、城区近郊等儿童高频接触环境的亲自然体验实践,以重塑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 高密度建成环境鸟鸣声的感知评估与优化提升研究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2023(3):114-124.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114.015

      摘要 (54) HTML (0) PDF 14.41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密度建成环境内自然式鸟鸣声感知特征与城市空间建设运营、鸟类活动行为以及居民感知状况密切相关,是衡量城市空间品质优劣程度、环境适宜性特征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通过解析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鸟鸣声感知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鸟鸣声感知的自然式和人工式影响因子评估体系,识别重庆市南岸区高密度建设空间,结合城市活力特征对比分析城市居民鸟鸣声感知现状和需求意向,针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承载鸟类活动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和附属绿地4类绿色空间,解析自然式和人工式影响因素与鸟鸣声感知现状的相关性特征。研究发现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鸟鸣声感知呈现出“听者—环境—感知”复杂的互动关系,区位、外部环境和内部生态特征对鸟鸣声感知产生复杂的影响,生态特征愈优的城市空间,其鸟鸣声感知愈强,人类干扰越高的城市空间呈现对鸟鸣声感知的需求洼地。匹配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居民鸟鸣声感知需求和建设开发现状,提出提高生态基底质量和降低人类干扰的合理管控和建设引导,并形成“增量—连廊—通源”“提质—优植—共营”“降扰—弱噪—增感”的优化提升路径。

    • >作品品评
    • 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项目研究

      2023(3):125-128. DOI: 10.12193/j.laing.2023.03.0125.016

      摘要 (15) HTML (0) PDF 3.90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