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4-10.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04.001
摘要:上海起源于吴淞江南岸,得名于吴淞江支流上海浦,上海的园林形象与江湖峰泽的自然景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至清末上海开埠,虽城区中的园林杂糅入异国造园特征,但上海腹地一带的广袤农田和自然村落中的园林景象依旧有着结庐滨浦的意蕴。基于大地理环境,研究尝试从园林与河网水系间的关系,探讨上海私家园林的历史变迁,从园林地域特色挖掘上海私家园林源于江南而又自成海派一脉的成因。结果显示,在上海滨浦园林的特色背后,体现的是地域风貌对生长于此之人及物的深度浸润,继而成为造园者一种内化、自觉的审美意识。在西风东渐的近代上海,正是基于地域特质的本土实践,成为驱动近代上海私园变迁的内在动力,其融汇异国元素,最终在地化为独特的上海近代私家园林。
2022(10):11-19.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11.002
摘要:在豫园不言而喻的历史遗产价值之外,基于传统园林设计视角进行考察,亦是现代复园、构园中具典范意义的佳例。聚焦豫园东部自现代以来的历次变迁,全面梳理空间格局及要素的演变过程、主要特征,并着重分析陈从周先生所主持的80年代东部重修的空间组织特点,探讨理景手法指归。园林营建上,轩堂指示观者在场,统领各自停赏空间,对景各具兴味;韵律变化则主要展开于多尺度层次的感受对比及对重要景观的设伏指引,充实主景、灵动生趣,令动静相宜,出“空灵高洁”之雅韵;构思立意上,重修着重考量添景与原景、东部与全园的空间关系,体现时空整体性与历史接续性。豫园东部重修理景不仅是对陈先生构园理论的实践印证,更饱含传统文人借园林笔墨,吐情怀志趣之深意,宣誓了造园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承寄了传统园林艺术上征而向荣的殷殷期望。
2022(10):20-27.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20.003
摘要:声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重要元素,对游人的情绪感知与心理健康营造有着重要作用。园林声景的变迁可以反映园林历史和格局的变化。声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料,通过对历史声景的分析,可以判读园林的古今变化。选取秋霞圃志中的诗文进行分析,提取词频并统计频率,描绘和推断秋霞圃的历史声景。继而通过声漫步,选取园中6条重要园路,通过23名游园者的声漫步和参与式体验,描绘出秋霞圃今时声景感知的特征。通过古今对比,梳理出秋霞圃声景动态变迁的历时性特点,并对园林欣赏与感知、保护与管理提出建议。
2022(10):28-35.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28.004
摘要:基于湖石假山特征定量化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利用激光扫描采集高精度环绕式假山点云数据,分析点云模型的骨架线、轮廓转折点、透窝洞、粗糙度等关键特征,并以传统品赏标准中的“瘦、透、漏、皱”为引导,建立由体占比、透空率、洞穿率等14个指标构成的定量评价体系。通过对上海和扬州的假山实例研究,得出漏空比、出孔率、切占比和孔心分布系数能够综合反映假山“漏”的特征;透空率、出洞率、洞穿率和洞心分布系数能够表征“透”的特征;粗糙度和粗糙率能够表征“皱”的特征;体占比、转折数、轮廓弯曲度和骨架复杂度能够综合反映“瘦”的特征。方法有效利用了激光点云高精度、多细节的特点,结合数理分析及计算机可视化等手段构建了定量评价途径,为园林假山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和新的思路。
2022(10):36-43.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36.005
摘要:豫园遗产价值的认定自其最初的毁废即已开始。在其不断演进的历史中,价值认定指向空间场所的同时,对其历史文化的追溯与认定,也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园林层析中加强,伴随上海城市发展进程而与城市空间文化积极互动,从而形成豫园遗产价值变迁的丰富内涵。基于不同历史阶段豫园遗产价值框架解析与比较,研究并梳理豫园遗产价值及其变迁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上海城市更新急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对豫园价值框架体系的构成内容、阐释结构与价值评估的研究。当代豫园遗产价值阐释框架的基本结构与价值内涵应且必须基于豫园历史发展作出整体建构,其最终目标是将“人”的因素纳入到对遗产的当代理解之中,从而有效地以“有我之园”的方式——基于并尊重当代人对传统园林的遗产认知与价值思考,平衡当代保护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价值冲突与挑战。
2022(10):44-51.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44.006
摘要:“近代公园”特指该公园始建年代为近代时期,并一直存续至今的城市公园。通过梳理近代公园在创立、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时期各阶段中休闲游憩的历史演变发展脉络,归纳近代公园游憩本底特征是从局限性、从属性到逐步实现人民全面需求性的性质、角色和地位转变,从而厘清近代公园在历史脉络过程中游憩人群、游憩活动、游憩设施等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在近代公园嬗变为新时代城市公园过程中公园休闲游憩在历史承载物客观和人文主观两个方面表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休闲游憩视角下近代公园保护与更新具有外部性和内部性特征。其中,近代公园外部性特征表现为形成具有共生关系的城市游憩活动新引擎和突出在城市休闲游憩中的核心价值地位等两个特征,内部性特征表现为公园遗存融入现代社会日常游憩生活、记录和传承公园历史演变过程,有机组织发掘活遗产秩序等三个特征。最后,基于近代公园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本底特征,提出近代公园的有机更新与保护途径需一方面坚持有机更新动态发展应与城俱进,另一方面应当突出以人的休闲游憩需求与体验为基本目的。以此来符合当下近代公园在新时代的地位和角色才能更好延续和传承近代公园持久的生命力。
2022(10):52-60.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52.007
摘要:从纪念的根本内涵出发,运用阿洛伊斯·里格尔“有意为之的纪念物”和“历史纪念物”的概念进行阐发,通过分析上海近代公园中的纪念性空间,比较两种空间类型的产生、优劣以及相互转换,解读其在保护更新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号性纪念意义”和“本体性纪念意义”,界定并辨析两种意义在公园变迁中的形成及特点。以复兴公园和霍山公园为例,分析设计方案的前后变化及原因、设计意图与实际操作的差异等内容,论述两种意义在具体更新中的转变和重塑空间的过程。两种意义的区分和解读既可以拓展“纪念”在历史公园保护和更新中的作用,也能帮助厘清公园中值得保护和更新活化的内容。历史公园作为一种历史公共空间,记录着社会群体的集体造园历史和使用公园的痕迹,这种记录帮助后人构建起对公园的历史认识,于是产生了本体性意义;历史公园同时也延续着历史上的人、事、社会生活的记忆,为了满足人们延续记忆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符号性意义,两种意义在公园中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在公园更新中强化符号意义可以增强人们对公园的记忆,但同时应该保存物质本体作为历史延续的稳定基础;而在强调物质保存的个案中,不能陷入固定和僵化,应该积极挖掘本体潜存的符号纪念意义,激发公园活力和新的纪念空间的诞生。
2022(10):61-70.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61.008
摘要:设计的“物转向”趋势下,近代公园附属设施研究重点由遗产价值保护向现今价值提升转变,附属设施的内涵向满足功能、服务需求的非市政类设施拓展。当前对于公众满意度与近代公园附属设施配置现状的具体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尚无针对近代公园附属设施配置设计标准的研究。以复兴公园为例,对其附属设施的现状、满意度、使用特征与设施改进需求进行测度,并与现有相关标准对比。研究发现:(1)现有公园绿地设施标准无法有效满足公众对近代公园的附属设施需求;(2)根据改进提升紧迫度和改进内容可以将复兴公园附属设施分为4类;(3)复兴公园使用人群特征与附属设施整体满意度、各项设施分别满意度无显著相关性,但具有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人群在活动类型和设施改进需求方面表现出差异性。研究说明公众对近代公园附属设施的需求从满足数量供给的“底线”要求过渡到品质、管理的提升。未来近代公园附属设施配置研究应当根据人群多元需求将“品质提升”具体化为设施类型、功能、服务的提升,注重设施类型多样化与管理精细化,构建针对近代公园的附属设施配置标准,提出定量的品质标准与详细的管理要求。
2022(10):72-78.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72.009
摘要:乡村景观是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缺少风景园林学科视野下的乡村景观文献分析研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园林》《广东园林》《中国城市林业》《景观设计学》《西北林学院学报》7种风景园林学领域权威期刊近20年的学术论文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并增加《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3种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权威期刊的同时期相关论文数据,进行“乡村景观”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以后发文量明显增加;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是主要发文机构,但不同发文机构之间合作不足;刘滨谊、王云才等作者在该领域发文量较高;高频被引文献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评价、规划和遗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景观的研究热点及变化,并从乡村景观评价与提升改造、乡村景观的认知及特征、乡村景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景观与乡村景观遗产、与政策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实践研究等方面总结了乡村景观研究的前沿内容。为乡村景观研究提供有力借鉴和新的思路,也有助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2022(10):79-86.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79.010
摘要: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POE)是一种反馈建成环境的评价方法。为客观把握POE研究的宽度与深度、研究领域的网络结构与前沿动向,基于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与风景园林学科相关的620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结合发文量、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和具体文献内容,梳理并分析了POE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脉络和演化特征,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并对国内风景园林学科POE研究发展作出展望。研究表明,国内风景园林学科领域POE研究可分为理论与方法初探、多维视角探索与实践、内涵扩展与技术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与国内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并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承接性与进阶性;研究热点集中在建成环境的多维度评价研究、使用者与物质空间关系、量化评价方法创新三大方面。通过总结当前研究,对未来机构合作、评价体系完善、科学研究方法应用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提升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规范化,推动风景园林学科POE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22(10):87-94.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87.011
摘要:城市蓝绿空间是居民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健康福祉的保障。既往研究多从宏观尺度利用大数据关注蓝绿空间对周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以及在场地尺度上探究社会交往和体力活动在其中的中介效应,而鲜有研究对不同社会交往类型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心理恢复水平是否作用于社会交往也易被忽略。将社会交往分为被动、短暂、持续社交三种类型,基于田野问卷调查提取空间及居民社会交往的相关信息,并利用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4在两者间建立相关性模型,以武汉市东湖绿道为例,探究蓝绿空间对居民社会交往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表明,可达性、亲水性、视域宽广度、设施多样性、空间归属感及绿视率等多项蓝绿空间特征与社会交往存在显著相关性,且蓝绿空间特征对各类社会交往影响作用不尽相同。蓝绿空间可通过景观恢复性和环境建设力两条路径来影响社会交往:一方面,蓝绿空间可通过影响访问者心理恢复水平提高其社会交往意欲;另一方面,访问者在蓝绿空间中活动的时长也会影响其社会交往水平。通过深入挖掘蓝绿空间影响居民社会交往水平的机制与路径,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2022(10):95-103.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095.012
摘要: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公园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是否公平满足居民需求,并实现资源保障,是现阶段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以徐州市泉山区11个街道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网络分析功能,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基尼系数和供需关系等评价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公平性,提出公园绿地优化布局方案。研究发现:(1)研究区内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不均衡,75%的小区供给小于人均公园绿地14.6 m2/人的标准,服务范围存在盲区;(2)人口密度和公园绿地布局呈现空间不匹配,1个街道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4个街道接近警戒线;(3)供需关系差异性显著,研究区6个街道属于低供高需区,供需关系有待改善;(4)布局优化策略上,采用三步优化法,10年内优化配置243.79 hm2的公园绿地,使92个供给不足的小区达标,小区级别基尼系数降低47%。研究为优化徐州市公园绿地系统、提高公园绿地服务供给公平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2(10):104-111.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104.013
摘要:游山活动是中国传统山岳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文人墨客在游览山岳的同时也会进行文学创作,不仅会描绘当时秀丽的中华名山风光,还会记述其游赏方式和审美体验。整理发现,北宋的山水文章类型丰富、数量颇多,可以由此窥探文人的游观对象及游山体验。以《全宋文》作为文献研究来源,因其文本材料所记述的游山地点及行程,表现了文人观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有助于进行古代文人墨客游山观景的研究;同时选取其中167篇北宋山水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山文献的分析与解读,探讨文人游山观景的行为及审美感受。基于历史与当下关照的山水景观研究视角,结合历史地理空间分析与文本挖掘信息的方法,分析其游山地点的空间分布,并归纳梳理北宋文人游山的动机之表、观览之态、钟情之物及赏景之异,期望能丰富中国山岳文化研究的内容广度与深度。
2022(10):112-118.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112.014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在二维尺幅上运用笔墨描绘山水,以寄寓情感,其不仅注重造型表达,更讲究气韵展现。中国园林从对自然山水的缩移摹写发展而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有着天然的联系,为厘清两者的联系,采用“整体—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山水画的品位(人品、文品和画品)和传统园林的品质(实质、本质和气质)进行剖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关系,总结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自上而下的逻辑共通性,即道法自然的哲学指导思想、清雅高洁的审美意蕴和以形写神的表现方式。借鉴传统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传统园林传承发展的启示。
2022(10):119-125.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119.015
摘要:从使用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口袋公园满意度研究,确定口袋公园不同影响因子改造提升的轻重缓急并提供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能够为城市口袋公园更新改造提供重点和方向,提升使用者到园休闲游憩体验。以杭州上城区6座口袋公园为例,分析使用者行为特征,首先确认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分析口袋公园各因子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特征。结果显示18项指标在6个口袋公园IPA象限图的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性。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在6个口袋公园IPA分析图中均位于重点改进区,是口袋公园建设及改造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风格与特色及健身设施可在重点改进区发展后优化提升,植物种类丰富度均处于保持区域,不建议过多投入。
2022(10):126-133.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126.016
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化需求的体现,当下中国的城市更新已从大拆大建过渡到了存量更新的时代,而城市绿地更新对城市功能完善、生态修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海北外滩滨江绿地为例,以绿地现状植物与场地类型为基础,探索与实践城市绿地更新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从植物多样性出发,通过调整绿地的林相结构、地形地貌,丰富植物品种来形成能调节小气候的多元生境,为动物提供多样的食物与栖息地,吸引它们在此繁衍生活。动物与植物的生命周律又同样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通过城市绿地的更新建设,构建更广阔的生态网络体系,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找到融界路径。
2022(10):134-141. DOI: 10.12193/j.laing.2022.10.0134.017
摘要:蔷薇科(Rosaceae)植物具有经济、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功效,也是世界园林较为著名的观赏植物之一。为了探明甘肃省蔷薇科草本植物种质资源概况,以甘肃省53个地级市县的蔷薇科草本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与资料收集的方法对其种质资源生活型、优势属、空间分布、生境分布及园林观赏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蔷薇科草本植物共有11属45种,其中委陵菜属(Potentilla)为优势属,占调查植物资源总数的57.78%,其生活型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为41种;(2)从空间分布来看,垂直分布变化较大,在海拔30~5 000 m均有分布,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水平分布点最多,共计34个;(3)生境类型丰富多样,每种植物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生境中,其中草地为集中分布生境,分布的种数最多达29种,占调查总数的64.40%;(4)园林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花色、花期、果色及果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