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Ⅰ “双碳”目标下的风景园林
    • 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2(1):4-9.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04.001

      摘要 (263) HTML (0) PDF 1.22 M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化区域是CO2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范围内唯一直接增汇、间接减排要素,精准监测其碳汇能力、分析其影响因素,能直观反映城市绿地的碳中和作用,这对增强城市绿地碳汇功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了多种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主要有样地清查法、同化量法、微气象法、遥感估测法等,分析前人运用上述方法对不同尺度、类型城市绿地进行碳汇计量的研究成果,总结各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尺度、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绿地特征提出了不同尺度、不同方法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思路与框架,以期推进城市绿地碳汇的精确评估,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低碳园林研究综述及研究热点分析

      2022(1):10-17.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10.002

      摘要 (250) HTML (0) PDF 3.84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阐述低碳园林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探讨低碳园林的研究发展过程及知识框架,为低碳园林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设计方法提供建议与参考。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1—?2021年的低碳园林领域相关文献。中文文献检索词为“低碳园林OR低碳景观”,外文文献检索词为“carbon AND (landscape OR green space OR parks OR garden OR plant)”。应用CiteSpace 5.7.R2软件对筛选后文献的年发文量、关键词等进行相关图谱的绘制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最终纳入1 091篇低碳园林领域的相关文献,其中CNKI数据库626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465篇。详细分析文献数据及图谱内容并研读文献内容后发现,国内的研究内容以探讨园林绿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应用方法为主:设计理念上以“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源”为核心;设计方法多关注园林要素低碳理念的表达,采用固碳能力强或碳友好的景观要素。国外文献多集中于科学研究及实证研究:测算植物、土壤、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为低碳园林营造提供数据参考;拟定从概念到实施阶段的系统性低碳园林设计框架。基于综述的系统性讨论及研究热点分析,并结合国内外低碳园林相关研究在不同层面和设计阶段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低碳园林设计营建的三点建议:园林景观要素的美观性、功能性与低碳理念相结合;低碳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布局需以自然式布局为主,顺应原有的地形及自然条件;构建低碳理念下的园林评价体系,低碳效果的评价与美观性评价、使用功能评价相结合。

    • 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研究进展

      2022(1):18-24.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18.003

      摘要 (328) HTML (0) PDF 1.13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为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提升人类福祉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土壤固碳功能与潜力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内唯一具备直接碳汇价值的用地要素,在减缓全球变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绿地土壤碳库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城市绿地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促进人体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景观游憩等多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然而,人们对城市绿地在土壤碳库形成和积累过程与机制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系统整理了城市绿地土壤相关定义及主要特性,总结了绿地土壤碳库空间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并梳理了城市绿地土壤碳排放与自然土壤的差别及其潜在机制。重点探讨了城市绿地土壤碳固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绿地植被、人类活动及时间等因素对城市绿地土壤固碳功能的主要影响。最后提出目前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的研究方向与热点进行展望,为提升绿地土壤固碳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绿化树种筛选及配置研究 ——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

      2022(1):25-32.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25.004

      摘要 (169) HTML (0) PDF 6.47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内唯一的自然碳汇,对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探讨不同群落类型、结构及其组成树种的碳汇能力,分析影响群落碳储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内乔木17科27属30种,灌木和藤本植物28科51属62种,地被草本植物9种;2017年、2018年的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8.91 t、80.53 t/hm2和399.82 t、94.08 t/hm2,公园内树种较丰富,碳储量逐年增加。以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林为主的乔木层与灌木层复层配置,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合配置,增加群落的固碳作用。单株碳储量依次为香樟(654.35±84.13 kg)、黄连木(631.47±52.53 kg)、榔榆(538.47±40.35 kg)、重阳木(435.50±62.25 kg)、榉树(386.76±36.83 kg);以香樟(25号、48号)为主要建群种的群落碳密度最高,香樟纯林、香樟+榔榆+枫杨、香樟+朴树+乌桕、香樟+榔榆的碳密度年增量较大。与群落配置相关的6个因子对群落碳密度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树龄(31.44%)、种植密度(25.66%)、乔木层种类(11.95%)、配置结构(10.52%)、物种丰富度(10.50%)、立地类型(9.92%)。城市绿化中的植物群落配置应从树种、群落密度、群落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升城市绿地碳汇效益和能力。

    • 低碳乡村目标下的上海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2(1):33-40.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33.005

      摘要 (55) HTML (0) PDF 10.77 M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碳乡村建设对降低都市碳排放,实现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起到重要作用。以上海典型乡村为代表的生态空间对上海大都市区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乡村地区拥有的农田、水系、林地等丰富的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低碳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对与乡村地区碳足迹关联的生态、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进行梳理。乡村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上海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与郊野公园建设、土地整理工作、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农业升级转型等工作紧密相关。结合上海长三角冲击平原河网密布的乡村风貌特色组成,以及上海典型乡村的规划设计实践需求,归纳了“田、林、水、路、筑”5项上海典型乡村主要景观空间类型,总体上低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须保持本地特定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肌理,尊重当地的山水生态格局,遵循蓝绿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能力。研究针对性总结了各要素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规划、设计、材料、工程等方面的原则与方法,提出各要素的低碳设计策略。同时探讨了数字化推动下的乡村碳汇提升标准与规范完善路径,对低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宏观无人机多光谱扫描、微观规划设计各要素点位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了总结,为上海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数字化低碳创新策略。

    • 基于“双碳”目标的大都市近郊生态修复规划策略分析

      2022(1):41-48.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41.006

      摘要 (2) HTML (0) PDF 8.92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专项内容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工程,可系统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战略,而低碳层面的约束引导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相较其他地区,大都市近郊地区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有必要借鉴成熟的全球经验和地区实践,归纳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结合“双碳”目标底层原则,归纳得出在相关实践应用中的典型策略,包括需求侧优化、供给侧优化和负排放增强。以目前上海市近郊地区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项目为例,以生态农业园功能分区/布局优化、宅基地撤并/农民集中居住、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材料循环使用/在地化/混凝土替代、适生植物/有机农业、硬质铺装改造等阐述需求侧优化措施;以光伏、地热、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新能源研发基地,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阐述供给侧优化措施;以碳汇覆盖提升、稳定性增汇构建、固碳植被种类/布局优化等阐述负排放增强措施。总结得出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两大生态修复规划控制体系,基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生态修复规划的整体应用架构,根据实施保障要求提出各类非空间要素决策的赋能路径。

    • >专题Ⅱ 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
    • 日本历史性城市公园的角色和可持续性发展 ——以东京日比谷公园为例

      2022(1):50-55.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50.007

      摘要 (1) HTML (0) PDF 12.29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东京中央公园之称的日比谷公园是日本近代公园的鼻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历史资料梳理和实地采访,以日比谷公园为例,探讨日本历史性城市公园在其百年发展过程中作为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现实作用,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范畴下对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在社会、生活、防灾、生态结构等方面承担了补充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责任;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性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城市公园的评价方式和保护制度是影响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城市公园绿地海绵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英雄山七里山片区为例

      2022(1):56-64.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56.008

      摘要 (3) HTML (0) PDF 6.89 M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相较于城市绿地中的城市广场用地、城市附属绿地、城市防护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具有较高的雨洪管控潜力,但因现行的城市公园绿地海绵改造建设过程中缺少对选址和时序的考量,造成其雨洪管控能力未能有效发挥。为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雨洪管控能力,研究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公园绿地海绵适宜性评价体系,得出城市公园绿地海绵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区域层面城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通过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进行情境模拟,对比不同情境数据发现:相较于城市公园绿地现状系统模拟结果,适宜海绵建设区域优化后总径流量削减约5.12%,高峰径流量削减约19.605%;较适宜海绵建设区域优化后总径流量削减约19.02%,高峰径流量削减约23.645%。模拟数据表明区域层面的海绵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公园绿地雨洪管控能力。基于区域层面的海绵优化策略,提出场地层面的城市公园绿地海绵优化引导建设策略。城市公园绿地海绵适宜性评价与优化流程有望指导未来不同类型城市绿地海绵的优化建设。

    • 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县级市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以慈溪市为例

      2022(1):65-72.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65.009

      摘要 (1) HTML (0) PDF 10.00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念已上升至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一步步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慈溪市作为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县级市,位于长三角沪、杭、甬三大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公园从无到有,探讨其以何种方式建设,在何种因素下发展,并承担何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慈溪市城市发展概况,从发展变迁的角度出发,将慈溪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起步阶段(1978?—?2002年)、系统营建阶段(2003?—?2009年)和有机整合阶段(2010年至今),探讨慈溪撤县设市、系统规划、经济动力等背景因素,指出公园随城市板块扩建而兴建,并由点及线的变迁特征,得出不同阶段公园求知、求乐、求趣的不同追求,以及社会活动新载体的发展特色,以小见大,以窥探长三角县级市公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变化。

    • 公平性视角下太原市区城市公园服务水平研究

      2022(1):73-81.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73.010

      摘要 (1) HTML (0) PDF 3.22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公园服务的公平性关乎到居民的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尤其是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居民日益追求更高品质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合理的公园布局对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至关重要。选取太原市区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对比分析各乡镇街道公园服务能力的差异性,继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低学历人群、老年人和儿童作为目标群体,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研究城市公园服务是否公平对待这些弱势人群,并识别出人均公园服务低于研究区总体水平的失衡区域,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公园的服务能力与社会地位、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空间分异并不均等。对于弱势群体研究的宏观层面来看,儿童对于城市公园服务的享受相较低学历人群和老年人更加不公平。汾西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地带以及绕城高速周边的乡镇街道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而城市中心存在明显的供给过于饱和现象。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基于水体形态与环境定量分析的湖泊公园保护研究 ——以武汉中心城区为例

      2022(1):82-89.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82.011

      摘要 (23) HTML (0) PDF 4.52 M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江湖泊发挥着调节长江水文的重要作用,围绕湖泊修建的湖泊公园又是市民和游客游憩休闲的重要场所。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已建成的12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统计各湖泊水体的水质、营养状况等环境指标,利用岸线发育指数、形状率、近圆率等指标对水体形态进行分析,并建立各指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和湖滨带修复、湖泊指标控制、景观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水调蓄、公众参与保护治理等方面,提出未来湖泊公园建设和保护修复的建议。

    • 回应村民需求的村落景区规划研究初探 ——以温州市大罗山景区瓯海片区为例

      2022(1):90-96.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90.012

      摘要 (0) HTML (0) PDF 11.70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村落景区规划是发展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其本质是破解乡村发展的瓶颈,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味促进景区旅游发展而脱离村民自主的现象。以温州市大罗山景区瓯海片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及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村落具体情况,结合层次分析法,聚焦村民实际需求,计算权重并对其需求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对于村落景区规划的需求由高到底依次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景区生态发展与村民存在较多共通需求。以此为参考依据对村落景区规划提出相应策略,为更多村落景区规划提供参考,以期达到村落生产生活与景区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目的。

    • >园林空间
    • 儿童体力活动偏好下的邻里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

      2022(1):97-102.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097.013

      摘要 (10) HTML (0) PDF 2.26 M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外研究表明,邻里活动空间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分配不均导致儿童体力活动水平逐年下降。为探究邻里活动空间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采用IPA(重要性—满意度表现分析法),以南京市鼓楼区7个邻里小区作为研究对象,调研并分析4~6岁儿童进行体力活动的情况,探究安全性、可步行性、交通噪音和景观性等感知要素对邻里活动空间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邻里活动空间内部感知要素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因此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为提升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提出城市邻里活动空间未来规划的重点,为实现城市儿童在邻里空间内从事体力活动的自我需求提供参考。

    • 基于校园自然教育的专类科普园景观设计 ——以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芬雅植物园为例

      2022(1):103-109.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103.014

      摘要 (20) HTML (0) PDF 8.19 M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社会提倡培养学生的自然意识,许多学校陆续开展自然教育课程,但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活动场地的问题,因此利用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绿地,建设配合自然教育课程开展的专类科普园,是推进校园自然教育的可行方案。以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芬雅植物园的景观及科普导视系统的设计为例,展示其作为校园自然教育实践场地,提升校园绿化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发挥体验互动、科普学习的自然教育功能,以期为上海校园内配合自然教育课程的专类科普园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

    • >园林艺术
    • 基于《渝城图》的晚清重庆城门—码头景观空间研究

      2022(1):110-117.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110.015

      摘要 (0) HTML (0) PDF 10.17 M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庆城池山地特征明显,人工构筑的城门与凭水而兴的码头形成了一体化的空间关系。《渝城图》是一幅记录清末重庆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地图,展现了大量重庆城外河街的生产、生活场景。深入研究《渝城图》,以图中12组“城门—码头空间”为研究样本,在分析画面场景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纵向联系空间、横向延伸空间两个维度研究城门—码头的空间形态,总结晚清重庆城门—码头具有环境耦合山水、要素丰富多元、形态开放外溢、功能高度复合、意象独特鲜明的景观空间特征。意在深入理解古代重庆城门—码头营建思想,以期丰富古代重庆城池空间研究并对当下重庆滨河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导。

    • 艺圃周边街巷预防性保护研究

      2022(1):118-124. DOI: 10.12193/j.laing.2022.01.0118.016

      摘要 (3) HTML (0) PDF 6.53 M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园林街巷环境作为园林空间的外部延伸,在园林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对于园林遗产周边街巷保护主要停留在规划调控阶段,少有对遗产周边的有效保护及园林遗产与周边街巷一体化的保护。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以艺圃为例,结合古地图信息辅以文献对艺圃周边街巷原真性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艺圃与周边街巷的矛盾与冲突,基于园林遗产预防性保护内涵提出基于艺圃现状的“园宅巷一体化”保护理念与相关建议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