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9.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02.001
摘要: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以下简称徐州园博园)规划主题为“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为源、基于场地“开合有度”的地形、徐州“徐缓内敛”和“大开大合”的恢弘历史,创新提出“生生不息,大美大舒”的总体规划理念。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视角下,从生态和文化两个层面具体融入“生”的理念,着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造园精髓。徐州园博园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特点为:(1)尊重“一湖、四岭”的原有山水肌理,依山就势规划形成“三廊一心”的总体空间结构;(2)院士领衔特色景观建筑吕梁阁、游客服务中心、综合馆暨自然馆等画龙点睛;(3)全园风景式营造5大一级景区、20个一级景点和31个二级景点;(4)三大文化脉络布局5大片区39个省级展园及6个公共展园;(5)“全城园博”大系统助力园博园“永不落幕”。
2021(9):10-17.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10.002
摘要:智慧园林是现代生态园林利用“互联网+”的思维,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S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的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方式。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以下简称徐州园博园)构建的智慧园林系统,从园林绿化管理和运营管理两个角度的具体需求出发,把整个园区智慧园林管理平台划分为游客服务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智慧服务、智慧养护和智慧管理三大功能,探讨了构建园区园林绿化网络感知、综合监管、物联智能、协同服务的智慧园林管理平台的方法。该系统基于园博园这一场地的游览性质,在园林绿化管控的基础上突出游客服务功能,充分运用智慧系统提升游客体验,旨在为相关园区的智慧建设提供实例支持,推动现代园林的健康高效发展。
2021(9):18-24.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18.003
摘要:园博会展园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展园主题定位,展示其在城市发展和绿化建设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徐州—上合友好园”是徐州园博园国际园区最大的核心展园,是集中展示上合组织精神及其成员国景观特色风貌和先进生态技术的主题展园。设计立意的确定与表达是“徐州—上合友好园”主题展园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从展园主题对象上合组织及其成员国的背景分析入手,结合本届园博会主旨,协调当地的乡土文化与景观风貌及生态技术,确定展园的设计立意。深入剖析展园定位与功能需求,将设计立意通过景观设计语言进行表达与传递,并将科技支撑家园理念贯穿始终,诠释“上合之美,美美与共”的设计理念。
2021(9):25-31.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25.004
摘要:观光路绿化设计是现代道路绿化的发展趋势,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等特性为一体,旨在提升道路的景观功能。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外围观光路绿化设计为例,阐述“山水林田,多彩徐州”的设计理念以及“地域特色+生态观赏”型观光路的设计思路,从植物品种、花色搭配、花期保障、竖向与排水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观光路绿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2021(9):32-37.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32.005
摘要: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特色景观营造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的规划设计为例,从绿色生态与文化传承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水韧性设计、生态修复技术、四新技术应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与植物设计5个方面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为今后类似案例提供借鉴意义。
2021(9):38-46.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38.006
摘要:随着乡村的不断建设与扩张,生态问题日益复杂与突出,构建复合型生态网络对乡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坑塘作为中国乡村三生空间中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尺度上对雨洪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完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选取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南部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境结构、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识别生态源地、阻力面构建和生态廊道提取构建基于生物过程的生境网络;通过潜在坑塘识别、现有坑塘沟渠提取和沟渠网络补充构建基于水文过程的坑塘网络,叠加和优化二者后形成符合乡村语境的融合型生态网络,以期为村镇尺度下生态网络的构建和农业坑塘体系规划提供参考。
2021(9):47-53.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47.007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城乡资源要素开始双向流动,加之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使乡村景观不断发展变化。地方性是乡村景观构建的基础,亦是村落强化自身影响的依托。借鉴人文地理学地方理论,以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彝村为例,从物质空间、地方活动和情感意义三个层面解读乡村景观构建过程中地方性的重构。研究发现:紫溪彝村乡村景观地方性重构主要体现在物质空间的塑造、地方文化的强化与创新、地方产业活动的转变,并由此引发了当地民众地方感的增强和地方性的改写。紫溪彝村乡村景观地方性重构的实质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生活、形象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在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紫溪彝村突破了原有景观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地方性的传承与发展。
2021(9):54-61.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54.008
摘要:宋明时期人文兴盛,诗书画园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浙江区域内出现了诸多名家。由于画作的内容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时期的水村关系、水利设施以及水景观特征,以这些画家的作品作为浙江乡村的前图像志,运用图像分析法,以画中出现的村落与水系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中分析不同地形中水系形态影响下的村落布局特征,探讨乡民为生产生活而干预自然的理水智慧,最后总结乡村中由水利设施演变而成的水景观在营造方面的规律与特点,为当今乡村改造活动提供传统理水智慧方面的借鉴与参考。
2021(9):62-67.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62.009
摘要:名人纪念公园是为颂扬杰出名人而建造的特殊的专类公园,不仅体现名人文化,也蕴含着历史、人文、遗产与艺术价值,为游人提供丰富的名人文化体验。如何强化名人纪念公园的游憩特色、加深受众的文化体验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研究以体验叠加为理论依据、名人纪念公园的差异性特征为定位点,将6座郑和纪念公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思考。名人纪念公园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整合名人文化资源、强化整体文化体验,对于名人纪念公园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21(9):68-75.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68.010
摘要:近年来,景区内部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愈渐突显。许多学者从空间句法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内部空间的形态和功能,但对景区村落空间分析的研究却关注较少。基于空间句法对温州市大罗山景区瓯海片区村落进行轴线模型分析,分别从整体区域布局、村落间对比和村落内部空间结构三个方面,研究大罗山景区内7个行政村在规划前后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路网调整会导致整合度改变;村落整合度与村落面积大小无关;整合度高低与村落内部空间组合相关。得出结论:空间句法可用于景区村落空间特征分析,并为景区村落规划提供重要参考。最后提出村落更新建议为温州市其他景区内部村落规划提供借鉴与引导。
2021(9):76-83.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76.011
摘要:甘肃省张掖地区作为国家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实施重点区域,是中国生态问题集中体现区。山丹县作为张掖地区的东大门,林草资源丰富,旅游业处于逐步发展阶段,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差别化国土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山丹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为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基于2000年、2010年、2018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ArcGIS10.5和Fragstats4.2,对山丹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优势度最高,分离度最小;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研究区内的景观斑块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强,整体连接度较稳定。其中2000?—?2010年间,研究区景观损失程度加深,草地、林地、水体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2010?—?2018年间,研究区景观水平有所提升,破碎化程度减弱。
2021(9):84-92.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84.012
摘要:桂花景观是杭州极具代表性的植物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憩体验和康养服务。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微博评价大数据,以及实地调研、访问数据,结合ROST6.0软件构建评价数据库,使用相关性检验、语义分析等方法,分别在片区和景点两个空间尺度,研究桂花景观中游客的时空分布、感官体验与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游客在景点尺度上可以获得更好的景观体验;(2)游客会针对性地选择在盛花期出行赏桂;(3)感官体验越丰富的景点,提供的游憩和康养行为方式也更加多样。桂花景观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感官体验显著影响了游客的行为模式,其结果可为桂花景观的设计与更新、景区未来可持续管理与发展等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2021(9):93-99.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093.013
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评价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黑龙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20个典型样地进行研究,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公园秋季景观进行评价,采用语义分析法(SD法)研究评价因子,利用SPSS statistics 22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潭公园秋季景观美景度范围为-0.99~0.69,整体秋季景观一般;将10个评价因子与美景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秋季景观评价模型,最终确定落叶植物占比、植物季相性、空间舒适性是影响秋季景观最主要的三个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城市公园秋季景观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2021(9):100-106. DOI: 10.12193/j.laing.2021.09.0100.014
摘要:休憩设施作为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中使用率最高的公共设施,对绿地休憩空间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季候特征下的光照、气温、降水、风速以及植物类型丰富度的差异使得游人对休憩设施的各类功能需求不同,因此游人对休憩设施的使用行为也产生不同的偏好。运用Wi-Fi探针技术对淮海公园四季的游人分布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不同季节的游人在淮海公园内各类休憩设施周围的集聚程度,用以衡量不同季候特征影响下的休憩设施的使用情况并总结规律,为今后的公共绿地休憩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提高公共绿地活力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