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营建与评估
    • 基于城市搬迁地的公园绿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

      2021(10):2-10.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02.001

      摘要 (3) HTML (0) PDF 5.14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城市搬迁地开展园林绿化项目建设是解决城市高密区可用绿化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构建基于城市搬迁地的园林绿化项目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在公园建成后第8年(2018年),从环境、社会、经济和景观4个方面对该场地尺度绿化项目产生的多重效益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世博公园在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土壤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园林植物景观的色彩与季相方面的单项效益较为突出;在水文调控、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休闲游憩和可达性方面的单项效益仍具一定提升空间。世博公园的综合效益指数为70.98,评估结果为良,反映出这一基于城市搬迁地建设的公园绿地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基本达到项目规划设计的预期效果。其中,评价结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景观效益(94.62)、环境效益(73.23)、社会效益(60.00)、经济效益(39.60)。研究可为基于城市搬迁地的园林绿化项目建设成效评估提供借鉴,用于针对性地优化其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从而促进此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 ——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2021(10):11-18.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11.002

      摘要 (312) HTML (0) PDF 9.36 M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碳”目标下,绿地作为城市区域内最主要的近自然生态空间,同时具有绿色自然碳汇及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梳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和评估方法,构建结合城市绿地增汇和减排效能的综合评估框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全面评价城市绿地空间影响碳中和的直接和间接成效,深入分析两种影响途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绿地率、类型、植被配植对绿地增汇效能影响较大,绿地率、附属绿地占比、绿网建设、绿地分布均衡性及滨水绿地建设对绿地减排效能影响较大。研究进一步提出绿地碳中和综合效能提升策略及方法,旨在以多维度、系统化的视角衡量城市绿地空间在促进碳中和方面的价值,为城市绿地发展及优化提供参考。

    • 上海城市森林区系组成及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差异

      2021(10):19-26.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19.003

      摘要 (133) HTML (0) PDF 5.22 M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研究通过收集上海市2004?—?2019年的1 371个城市森林群落样方数据,分析其中出现的83科218属353种植物的科属组成、地理分布,继而应用植被分类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将其归为8种群落类型,并对比了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城市森林出现“孑遗化”现象,即物种组成上单科单属植物占主导地位;(2)在科和属/种水平上分别归属于15和23个地理分布区类型;(3)群落类型以阔叶森林占主导优势;(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竹林均较低。研究初步形成上海城市森林样方数据库,可为上海植被研究与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

    • 城市消纳场公园化再利用探索 ——以重庆金州公园为例

      2021(10):27-32.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27.004

      摘要 (28) HTML (0) PDF 5.41 M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建设产生的弃土无序回填,引发了消纳场封场后面临的各种生态修复问题,公园化改造为消纳场的生态修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金州公园作为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区重要的生态斑块和公园体系建设的中心枢纽,决定了公园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以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重庆金州公园的建设实践,探讨消纳场公园化改造中的地形再造、植被恢复、空间组织等思路和技术创新,以及建管环节的多方协同管理模式,以期为消纳场公园化再利用提供借鉴。

    • 城市雨洪管理的三种模式对比研究

      2021(10):33-38.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33.005

      摘要 (37) HTML (0) PDF 2.10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雨水管排模式、雨水道排模式和自然下渗为主的雨洪管理模式是全球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三种主要模式,其各自特点及优劣势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分别从实施理念、技术原理、实践案例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对三种城市雨洪管理模式进行剖析和对比,期望能为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 河南焦作市通风廊道的分析与构建

      2021(10):39-44.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39.006

      摘要 (4) HTML (0) PDF 3.94 M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改善大气环境。计算流体力学可对不同速度场、质量浓度场等流场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实现对风速、大气颗粒污染物、建筑物密度等因素的模拟。以传统工业型城市河南焦作为例,通过分析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确定污染集中地及主要影响空间;结合城市风玫瑰图和绿色基础设施,识别出盛行风入城风口地带和识别氧源补给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确定潜在的通风廊道;通过换气平衡,识别潜在氧源补给廊道。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通风廊道分析方法,能为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 >专题Ⅱ 湿垃圾沼渣资源化利用
    • 湿垃圾沼渣对城市搬迁地土壤水库特征的影响研究

      2021(10):45-50.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45.007

      摘要 (7) HTML (0) PDF 1.03 M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湿垃圾沼渣对城市搬迁地土壤水库库容特征的影响,选择上海典型搬迁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添加不同量沼渣对土壤水库总库容、土壤水分现存量、土壤剩余蓄水空间及土壤滞洪库容的影响,并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垃圾沼渣对搬迁地土壤水库总库容和水分现存量提升显著,且随着沼渣添加量的增加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以添加80%沼渣的土壤水库总库容最佳,添加60%沼渣的土壤水分现存量最佳。湿垃圾沼渣对搬迁地土壤剩余蓄水空间有所降低,其中以60%沼渣土壤剩余蓄水空间最小。添加不同量沼渣对土壤滞洪库容影响不明显,但以添加40%沼渣滞洪库容最佳。不同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着不同土壤水库类型,其中土壤水库总库容主要受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容重影响,土壤水分现存量主要受含水率、容重、最大持水量、毛孔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影响,土壤剩余蓄水空间主要受含水率和入渗率影响,土壤滞洪库容主要受非毛管孔隙度影响。

    • 湿垃圾沼渣配施对土壤质量和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2021(10):51-57.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51.008

      摘要 (3) HTML (0) PDF 2.22 M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垃圾沼渣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调理剂,具有营养高、毒性低等优点。将其应用于园林绿化是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一环。研究将湿垃圾沼渣用于园林绿化土壤,随着沼渣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pH、EC和有机质均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添加40%(V/V)沼渣的处理显著低于不添加沼渣的处理(P<0.05)。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呈上升趋势,添加40%(V/V)沼渣的处理,其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沼渣的处理(P<0.05)。此外,随着沼渣添加量的增加,乌桕成活率呈断崖式下降趋势,株高也呈下降趋势。紫薇成活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株高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沼渣对乌桕(乔木)和紫薇(灌木)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紫薇对沼渣的耐受力优于乌桕。此外,沼渣对乌桕和紫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湿垃圾沼渣好氧发酵堆肥对三种园林植物生长影响研究

      2021(10):58-62.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58.009

      摘要 (4) HTML (0) PDF 1.05 M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垃圾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原料,其资源化利用对提高城市垃圾消纳能力、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白玉兰(Michelia alb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和硫华草(Cosmos sulphureus)三种常用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湿垃圾沼渣好氧发酵堆肥(简称沼渣堆肥)施用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的沼渣堆肥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混合沼渣堆肥后,除电导率值外,土壤养分与土壤酸碱度均有显著改善。沼渣堆肥用量达到30%对三种植物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植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焦叶、死亡等毒害作用。沼渣堆肥用量低于20%时对植物有较好的促生作用,沼渣堆肥用量为20%时白玉兰与硫华草长势最佳,沼渣堆肥用量为10%时紫薇长势最佳。研究为沼渣堆肥在园林绿化养护方面的科学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撑。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带状滨水公共空间植物景观配置策略研究 ——以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世博段景观为例

      2021(10):63-68.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63.010

      摘要 (14) HTML (0) PDF 6.95 M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纵观世界发展史,城市发展大多因水而起,并且水环境对城市的空间塑造及景观形象呈现起重要作用。带状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中的典型代表,对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发展研究有着极大的意义。以植物景观配置策略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当前绿化发展形式、相关要求以及带状滨水空间特征的分析,提出带状滨水公共空间植物景观配置三点策略,即低碳可呼吸式绿地建设、特色专类园景观建设、自然生境保护地建设,并应用在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世博段景观建设中,以期为带状滨水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 沉浸式动物展区景观设计探析 ——以上海野生动物园水域猴岛展区设计为例

      2021(10):69-73.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69.011

      摘要 (3) HTML (0) PDF 3.61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园的主要功能是综合保护和科普教育,增进人们对自然欣赏、好奇、尊重和了解,继而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沉浸式”动物展区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的福利待遇,还能更好地促进动物园职能的发挥。以上海野生动物园水域猴岛展区设计为例,分析探讨“沉浸式”动物展区的生境模拟、边界设计及多样的科普知识的传达等,为沉浸式动物展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希望引起人们对动物、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思考。

    • >园林空间
    •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声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1(10):74-80.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74.012

      摘要 (3) HTML (0) PDF 3.09 M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声景观理论的引进,打破景观设计中过度关注视觉设计而轻声音美学的失衡状态,并逐渐成为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声景观研究现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1999?—?2020年声景观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总结概括其研究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声景观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丰富,机构间存在学术交流但密度较低;研究对象集中于城市公园的声环境;研究重点为环境、人、声音三者关系;研究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结合。最后对中国声景观研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 获得感导向下的城市绿色空间营建优化方法

      2021(10):81-86.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81.013

      摘要 (2) HTML (0) PDF 5.74 M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各大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部分居民仍然“难以见绿”。在人本化、精细化城市治理的要求下,反思既有规划的不足,提出“绿色空间获得感”这一概念。研究从使用者和环境建设两个维度分析现有城市绿色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存问题,从提升使用者体验、绿色空间设计优化等维度,建立获得感导向下的城市绿色空间优化提升框架,从而达成绿色共享目标,增加居民的绿色空间获得感,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 野性构想:皮耶特·奥多夫的花境世界

      2021(10):87-93.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87.014

      摘要 (158) HTML (0) PDF 3.12 M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皮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作为多年生植物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设计的花境在达到动态景观效果的同时,整体景观表现成自然野性。通过文献查阅,以美国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芝加哥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特色花境为案例,对奥多夫的花境设计从平面、竖向、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其自然野性式花境风格的设计模式,以期为我国花境设计提供借鉴。

    • >园林植物
    • 断根处理及环境因子对白玉兰全冠树木移植茎流速率的影响研究

      2021(10):94-100. DOI: 10.12193/j.laing.2021.10.0094.015

      摘要 (30) HTML (0) PDF 1.34 M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包裹插针式FLGS-TDP茎流计,对两种断根强度处理的白玉兰全冠树木移植后的茎流速率进行测定,结合自动气象测定系统,分析断根处理及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及茎流速率的影响。茎流速率日变化均呈明显昼高夜低趋势,月变化呈现明显夏季高于秋季的趋势;和对照相比,白玉兰移植后树木平均茎流速率均小于同规格未移植树木;10倍胸径断根强度苗木生长优于6倍胸径断根强度。白玉兰全冠苗移植进行10倍胸径断根强度的生长适应性更强;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对移植后苗木茎流速率影响最大,移植初期对白玉兰进行水肥、遮阴管理和疏枝疏冠是保证其成活率的主要条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