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2-7.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02.001
摘要:城市困难立地园林绿化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文章通过介绍城市困难立地条件下植物病虫害发生概况和产生的变化,强调了城市困难立地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不同阶段的防治策略;结合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的开发和配生土技术的应用,对今后一段时间城市困难立地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进行了展望。
2020(9):8-14.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08.002
摘要:榕属植物是广州市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的植物种类之一。为了解榕属植物病虫害发生状况与规律,文章研究分析了2011~2019年期间广州市主干道和主要公园绿地等区域榕属植物上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广州市绿地榕属植物以榕树为主;在广州市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下,榕属植物容易滋生病虫害,且一年四季不间断发生,其中为害广州市榕属植物的主要害虫有28种,病害有5种和寄生植物2种。通过掌握榕属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可为今后其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并为及时且有效地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2020(9):15-19.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15.003
摘要:近年来,中喙丽金龟逐渐成为农林植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文章研究了中喙丽金龟成虫对上海地区8种农林植物的寄主嗜好性,并探索了成虫物理防治的方法。结果表明,中喙丽金龟成虫对葡萄的喜食程度最高,其次为月季、荷花、紫藤、蓝莓,最低为红叶石楠、桃树成虫不取食花生叶片。成虫物理防治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有光的条件下,该虫的取食量明显下降。野外试验也表明,在有光照的条件下,虫口数量显著少于黑暗条件的。利用这个特点,可以使用光照来保护植物从而达到降低该虫为害的目的。
2020(9):20-23.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20.004
摘要:文章研究了黄刺蛾蛹壳提取物有效成分对柳黑毛蚜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黄刺蛾蛹壳提取物活性成分HC263在100 mg/kg用量时对柳黑毛蚜防效达90%以上,24h致死中浓度为64.7688 mg/kg,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研究为新生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并探索其未来在园林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2020(9):24-28.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24.005
摘要:近年来,金森女贞炭疽病普遍发生,为明确其在武汉地区的发生规律,以筛选出较好的防控药剂,文章对全市多地金森女贞发病情况开展调查,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金森女贞炭疽病病原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初期症状不明显,10月危害加重,至11月底发病率达60%~90%。4种杀菌剂对C.siamense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0.035 mg/mL和0.145 mg/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值达39.396 mg/mL。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可考虑用于园林绿化养护中金森女贞炭疽病的防治。
2020(9):29-33.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29.006
摘要:盆景与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偕相生。在空间维度上,二者都艺术化地再现了自然景观和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从艺术本身看,它们文化同源且关系密切,各自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对中国古代园林史和盆景文化发展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构成元素、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目的功能等方面对盆景和园林艺术进行比较,以期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中国盆景艺术和传统造园技艺,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基础和参考,为促进两者相互借鉴提供理论支撑。
2020(9):34-39.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34.007
摘要:南诏大理是云南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园林对云南园林史,甚至西南园林史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该时期苍山、鸡足山等片区佛寺的梳理和一些城市园林的研究,指出该时期园林的特征为结合山水的胜境文化、朴素的内部庭院设计、折形轩廊的出现与水庭的利用,以期为厘清云南园林发展的源流作出贡献。
2020(9):40-45.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40.008
摘要:本研究以构建集多功能性、综合性、安全性及景观性于一体的“韧性滨海岸线防护”体系为目标,针对珠海沿海堤岸问题的梳理总结,结合自身防风浪潮堤岸的实践,通过构建不同形态的韧性防护体系,从堤前消浪等多种策略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构建多层次纵向韧性防护体系、重视生态型防护策略、因堤施策等方面为其他沿海城市在防风浪潮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2020(9):46-53.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46.009
摘要:步行环境的品质已经成为衡量人性化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各国学者基于可步行性的概念,不断完善步行环境的评价体系及改进方法,但涉及景观要素对街道可步行性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文章以南京市中山大道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简历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不同路段的可步行性,结合人流量及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选取两处步行性最高的路段进行重点分析,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构建街道景观要素评价体系,探讨不同景观要素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程度,并从园林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提升街道的可步行性提出有效建议。
2020(9):54-61.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54.010
摘要:研究对引进的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 Maxim)、鞑靼忍冬(Lonicera tatarica L.)、密枝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cv.)、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荆芥(Nepeta cataria L.)、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等15种园林植物在大同地区的物候期、病虫害发生及适应性等进行观察记录,并测定不同时期互叶醉鱼草、鞑靼忍冬等抗逆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这15种园林植物在大同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强,并且具有很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其中鞑靼忍冬、互叶醉鱼草、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us Loes.)、密枝红叶李抗逆性强于其他品种,荆芥、石刁柏和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也具有较强抗性,值得在大同地区园林绿化中推广应用。
2020(9):62-67.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62.011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极端气候频发,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发挥、生态服务提供的核心,其植物遭受到了极端气候的严重威胁——干旱枯亡、冰雪折损等,因而加强城市绿地对极端气候的响应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以2019年南昌市所遭受的极端干旱气候为例,对南昌市绿地受干旱胁迫树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的树木中,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占比较高的为树木冠幅较小和树高较矮的树木;(2)常绿树种相较于落叶树种叶片较多、不易脱落,且干旱胁迫发生在南昌较高温度的时间段,进一步加剧了蒸腾量,常绿树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较为明显。在常绿树种的种植时,考虑适当增加针叶树种的比例;(3)城市绿化树木所处的空间环境影响树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狭小受限空间环境对树木的生长有所限制,树木呈不健康状态更易受干旱胁迫;(4)城市绿地会定期实施修剪、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干旱胁迫对于城市绿地的影响。
2020(9):68-73.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68.012
摘要: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实现设计表达的基础。伴随软件及设计行业快速发展,该课程教学内容、时长、方式和衔接等方面已难满足社会需求。文章立足教学实践与社会调研,结合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时长、方式和衔接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探索。重点提出“3+1+x”教学内容及“三步走”教学计划,配合一案式教学、课堂录屏及课下网络互动等方式,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2020(9):74-80.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74.013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康复性景观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方向出现分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者了解发展历程和研究的不足,继续推动研究深入,文章借助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至2020年近20年中国康复性景观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分析康复性景观的主要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康复性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康复性景观的作用及评价、康复性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康复性植物景观设计三大主题。领域内形成了多个学术合作团队,但跨高校、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相对较少。康复性景观评价反馈以及循证设计的方法需要更多地运用于指导未来的规划设计,让康复性景观真正发挥康复疗养的功能,而康复花园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是未来可发掘的热点之一。
2020(9):81-87.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81.014
摘要:基于共词聚类分析法,对国内外10年来关于微气候研究前沿分析,获得国内研究重点为: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布局、植物、城市热岛效应;国外研究重点为:风景园林要素模拟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系统服务、热舒适评价体系。对比两者研究特征表明,国内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参考国外研究的经验,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背景,未来中国微气候的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促进城市微气候的整体性、联通性研究;打造人与生态和谐一体的健康城市景观;推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
2020(9):88-93.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88.015
摘要:山地景区山洪沟道区域由于受到洪水、泥石流、塌方等的侵扰,极易发生自然水土流失,形成生态环境破损的困难立地。以北戴河王家沟山体景区改造项目为例,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工程营造与生物循环措施,探究该类困难立地生态修复的具体策略,以期有效减小山洪灾害给景区旅游带来的损失,协调山地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0(9):94-96. DOI: 10.12193/j.laing.2020.09.0094.016
摘要:
2020(9):97-9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