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7.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02.001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了顶层保障,也为生态空间建设带来新要求与新变革。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经历了基本生态网络构建、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专项规划顶层建设指引的发展历程,逐渐明确了生态空间布局结构与保护建设思路。生态空间在下一步建设中,重点关注实施传导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新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通过三个方面建立规划传导路径 :以指标约束为主线纵向传导生态空间保护要求 ;通过单元规划、详细规划构建横向衔接机制 ;建立动态行动规划机制有序实施保护建设任务。 依托空间信息平台、信息化技术、法规政策支撑,建立完善规划传导支撑体系。
2020(7):8-13.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08.002
摘要: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是风景园林行业积极承担国土空间规划责任的着力点。文章引入底线思维、系统性思维、弹性思维于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分别阐述三种思维内涵,结合规划研究中具体技术方法明确思维要义,梳理三种思维下的生态空间规划路径,并对未来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提出展望。
2020(7):14-19.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14.003
摘要:生态空间类规划、绿地系统类规划、风景名胜区类规划是风景园林学科主导的三类传统规划,国家层面的规划体系重构为之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与机遇。为适应和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完善,推动各类绿色生态空间和资源的格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前置性、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三类传统规划的转型调整势在必行。文章提出构建以全域生态空间、城镇蓝绿空间、魅力风景空间的三大系列规划类型为主体的新形势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体系,并围绕三大系列规划的转型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规划对象和规划业务类型重构、编研理念优化展开论述。
2020(7):20-25.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20.004
摘要:在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地承担着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多个重要功能, 起着联结日常生活的作用,是实现民生福祉的公共载体,也是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产品,同时,绿地是推进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内容之一。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结合英国绿色空间规划体系和德国景观空间规划体系传导的实践案例, 探讨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市县级绿地系统作为专项规划所面临的四点传导挑战 ; 并提出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功能、层次、时序上的三个传导要点 ;最后总结了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传导方式,提出了对面向国土空间总规专项详规传导下的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研究的革新思考,以期对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0(7):26-30. DOI: 10.12193/j.laing.2020.06.0026.005
摘要:中国正在推进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以期实现“多规合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绿色空间作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布局、 系统发展的理念。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和范围,认为当前国内城市绿色空间还存在管理制度刚性不足、空间结构性失调、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 品质不高、规划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提出下一步需要从优化绿色公共空间规划程序、完善绿色空间管理制度、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以期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2020(7):31-35.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31.006
摘要:2020年,是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关键的一年。自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到今年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规划在不断探索和体系优化后逐渐完善。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单元,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下,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文章从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及村庄规划的相关重要概念入手,探索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的村庄规划实践。
2020(7):36-42.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36.007
摘要:位于江西九江市的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可谓书院园林之典型,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现存的白鹿洞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归纳法与实地调研法,梳理其历史沿革,剖析其总体布局与造景手法等园林意匠。结果表明 :(1) 具明确的祭祀、藏书、讲学、游憩与生活等功能分区 ;(2)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道家的 “山林隐逸”和“法天象地”等人文思想体现于书院的相地选址与空间布局等方面 ;(3)布局上采取轴线构图、五路平行并列的空间处理,营造出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与开合收放的有序空间 ;(4)通过景题、匾额、楹联与石刻等点景手法,为景点增添“诗情画意”,彰显浓厚的人文底蕴。
2020(7):43-47.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43.008
摘要: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具有幽静曲水、 明清建筑、花石小路、绿竹猗猗、楹联诗词五大园林艺术特色。关于古典园林的理水研究多数聚焦于苏州,而对于上海古典园林的理水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史料分析等方法总结出古猗园理水聚散有致、动静结合、山水相映等特点,以期对园林中的理水建设、技艺传承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020(7):48-53.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48.009
摘要:文章结合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的实例,探讨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水杉、中山杉等杉树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通过速生和慢生树种,常绿和色叶树种搭配,以及不同杉树品种结合,与百鸟湖水体、园路等各主要景观的打造,营造园区的重要观赏节点,增加游园的趣味性,创造多样化、多季节的景观。
2020(7):54-58.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54.010
摘要:巴蜀园林孕育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亮点。文章采用实际调研、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巴蜀园林植物及其意境表达的研究, 阐述了巴蜀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内涵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巴蜀园林植物意境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表明:巴蜀园林植物造景讲究虚实相生、隐显结合,以此表达含蓄和深远的意境; 植物意境的研究应该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希望本文能够为巴蜀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20(7):59-66.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59.011
摘要:居住区作为“城市细胞”,对其景观设计的研究是一种化繁为简、审视已有问题的方式,通过研究居住区景观,可以瞥见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隅,而居住区景观评价主要采用的模式、 其共同点、不足及未来发展,是目前居住区景观评价亟待理清的部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分析以及对比研究、分类汇总等方法,将国内外已有的居住区景观评价体系分类后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旨在进一步梳理国内居住区景观评价的研究思路与方式,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为新城市下的居住区景观整体性评价模式的发展以及国内景观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2020(7):67-73.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67.012
摘要:黄浦江沿岸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绿地生态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廊道、城市发展主轴与城市客厅。文章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对公众游憩活动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了公共活动热点地区、市域关联度空间信息图。滨江沿岸地区公众活动极为活跃,公众活动的热点地区分布广泛,但在市域关联度方面,仅外滩、陆家嘴滨江段极高, 其他滨江段普遍较低。基于公众问卷调查,采用游憩“成本—效率”分析法,计算公众前往一般公园绿地或黄浦江滨江的游憩效率,前者是后者的三倍。据此分析公众游憩选择权衡的各类情况,初步总结出滨江游憩活动市域关联度差异的内在机制。依据公众愿景,提出了促进黄浦江滨江整体市域关联度提升的五项要点“文化、生态、活力、特色、便捷”。 提出以活力为结合点、内外兼修的滨江提升策略。
2020(7):74-79.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74.013
摘要:为了探讨湿垃圾堆肥产品施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外环林带为对象,通过分析沟施、撒施及对照3种处理的土壤容重、pH、EC、有机碳、全氮、有效磷、 速效钾和全盐量的变化,评价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 施用湿垃圾好氧堆肥产品1个月后,不同土层土壤的pH均降低,EC、有机碳、全氮、有效磷、 速效钾均增高,其中撒施处理显著提高了0~5 cm土层土壤EC、有机碳、全氮、有效磷、 速效钾含量,沟施处理显著提高了5~30 cm和30~60 cm土层土壤EC、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施用湿垃圾堆肥产品1个月后,不同施用方式处理的土壤质量均得到提升,其中沟施处理对30~60 cm土壤质量提升优于撒施处理。 该研究为湿垃圾堆肥产品合理利用于绿林地土壤改良提供了依据。
2020(7):80-86.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80.014
摘要:旅游开发型安置社区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在旅游景区的整体开发、 社会和谐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安置区规划设计中引入康复景观理念是解决安置居民社会弱势与特殊空间需求的积极尝试。本研究结合实际设计案例,首先阐释旅游开发安置社区与康复景观之关系 ;其次对设计项目背景和设计依据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重点说明该案例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最后进行总结,认为应从景区联动、老龄化与心理适应、社区活力激发3方面对旅游开发型安置社区的景观设计进行考虑。
2020(7):87-93. DOI: 10.12193/j.laing.2020.07.0087.015
摘要:文章以海拉尔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了景观规划设计师在面对区域特色景观的保护和营构时,运用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设计为媒介,以保护和尊重区域特色生态基底为原则,为特色景观生态修复和人类使用间的平衡提出差异化、渐进式的针对性策略,最终达到区域环境优化、区域特色景观营构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共生共美的目标,并引起大众对于区域风景营建和保护的思考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