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01.001
摘要:
2020(12):2-9.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02.001
摘要:预防性保护的可持续性,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在苏州古典园林预防性保护的初探阶段,文章以拙政园为研究对象,分析拙政园现有保护体系存在的弊端,探索突出拙政园空间特色的预防性保护手段,并针对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空间意境提出预防性保护策略,为拙政园现存的保护体系提供一定理论借鉴,以期能进一步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研究。
2020(12):10-16.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10.002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空间产生了许多问题。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为例,针对留园植物景观空间,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梳理其营造与修复保护历程,探析其现状及保护措施并总结问题,为留园植物景观空间的预防性保护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2020(12):17-23.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17.003
摘要:整体性保护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重要原则,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也恰是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题中之意。然而,当前对于园林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往往只停留在规划调控阶段,很少有对遗产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更起不到对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文章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和仪器测绘等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为例,通过梳理网师园整体性保护特色和不足,论述网师园与周边街巷环境的空间关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基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和园林遗产预防性保护内涵提出网师园“园宅巷一体”的保护理念及相关建议措施。
2020(12):24-31.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24.004
摘要: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遗产地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可持续的旅游开发与利用已被公认为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文章以同里古镇中的退思园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为依据,以旅游发展视角梳理退思园保护管理现状及旅游开发对其影响,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可持续文化旅游等理念,提出规范预防性保护机制、运用三维数字化测绘增强遗产监测科学性等预防性保护策略,对平衡园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2020(12):32-38.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32.005
摘要:文章以狮子林主假山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假山的自身特点与保护历程;从空间特征、环境特征、安全设施3方面进行现场调研和分析,认为儿童在游山过程中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进而提出以假山中儿童安全保护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安全设施管理制度,进行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初探。
2020(12):39-45.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39.006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景观占有园林较大的空间比重,其造景方式与景观风貌均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较大变化。拙政园以花木取胜,时间跨度较长,由于园林多次兴废,植物景观前后差异显著,故有较大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文献考察与图像资料的分析比对,推断拙政园各个时期植物景观相关信息并归纳其特征,厘清其发展脉络,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植物景观前后变化并透析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探析明清时期苏州士人园林植物景观发展研究提供考据。
2020(12):46-53.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46.007
摘要:秉承工业景观,保护工业遗迹,守住城市记忆。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是改善城市废弃地周边环境、延续城市文脉传承、推动城市生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认识工业废弃地及其景观再生,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探讨城市滨水空间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策略,并以厦门岛西北门户片区滨水空间为例,对项目景观再生的设计策略展开分析,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
2020(12):54-59.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54.008
摘要:泉州市作为口袋公园系统化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以较为可观的口袋公园建设数量和速度,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以美学效果、生态效益、行为感受3方面作为评价准则的口袋公园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构建的体系对泉州市7个口袋公园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行为感受是影响口袋公园景观评价的最重要因素,公园可达性、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微气候舒适直观感受等是重要的具体因子层因素;(2)7个公园3个得分在8分以上,景观效果较好,但亦有2个在7分以下,需给予重视。研究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对泉州口袋公园建设的提升与改善提出提高可达性、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运用生态造园手法、重视公园养护管理等措施。
2020(12):60-64.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60.009
摘要:文章研究分析了在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儿童公园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每月详细记录了公园主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间、危害部位和危害程度等。结果表明,近3年公园内共发现虫害38种,其中刺吸式害虫22种、食叶害虫14种、蛀干害虫2种;病害9种,其中真菌病害8种,病毒病1种。通过分析广州市儿童公园病虫害发生特点,归纳绿色综合防控措施效果,以提升专类儿童公园体系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0(12):65-69.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65.010
摘要: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1973)是园林植物的主要访花昆虫,尤其是园艺花卉为访花昆虫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文章选取了4种常用灌草类园艺花卉种类: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角堇(Viola cornut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分别配以3种花卉色彩(白色、红色、紫色),施以不同游客访问频率(0次/min、1次/min、5次/min和10次/min),研究花卉种类和色彩以及人为干扰对中华蜜蜂访花行为的影响,探讨中华蜜蜂访花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筛选出有效的蜜源园艺花卉。结果显示中华蜜蜂的访花时间、访花间隔时间、单位时间的访花蜂量和访花频率等访花行为受花卉种类影响显著(p<0.05),而受花卉颜色影响不显著(p>0.05)。此外,正常游客量并不会对中华蜜蜂访花行为产生显著影响(p>0.05)。4类花卉种类中,杜鹃花和矮牵牛花冠大且筒深,粉蜜量丰富,是中华蜜蜂的首选优质蜜源植物,可为后期生物保护和园艺植物配置提供参考。
2020(12):70-77.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70.011
摘要:大多数城市堤防岸线是以防洪为单一目标的市政灰色基础设施,往往仅注重其功能性与工程性,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与景观价值,从而导致了生态破坏、景观硬质化、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基础设施景观化的视角出发,针对堤防岸线当前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景观和空间3个维度提出堤防岸线空间优化的设计策略,并将此策略运用于武金堤堤防岸线环境整治项目中。
2020(12):78-84.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78.012
摘要:为全面把握国内外康复景观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热点,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两个数据库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所选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康复景观作为一种景观类型,在园林、医疗等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国、英格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对康复景观的理论、实践和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相关文献增速迅猛,但跨国家、跨学科、跨学校合作较少。(2)研究内容上,国内外康复景观结合园艺疗法研究已经渗透在康复保健、特殊教育、精神照护、老年护理以及医学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3)新形势下,园艺疗法、人居健康环境设计、康复景观评价体系等已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围绕康复景观的研究,除了在医院、疗养院户外环境上,也应向社区、校园等其他公共领域发展,以扩大受众群体。文章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研究,旨在清晰地展示国内外康复景观的研究现状,以促进康复景观的应用研究与设计实践。
2020(12):85-91.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85.013
摘要:数字及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学科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园林植物景观形态与配置设计方面的虚拟仿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在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及现状问题,基于光辉城市(Mars)平台,从定性分析与定量设计2个层面,通过花境植物素材还原度验证、生长参数模拟、动态变化模拟等手段,结合花境设计实例,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花境设计中的应用过程,试图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的应用提供创新研究视角及思路。
2020(12):92-99.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092.014
摘要:城市蓝色空间因高度开放并具有特殊的水景资源,成为体力活动频繁发生的空间载体。在数字媒体时代,网络资源给滨水活动和蓝色空间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认知。以哈尔滨市全季蓝色空间的使用规律为研究对象,基于新浪微博提炼访问者的主体数据和体力活动的类型、强度,映射到GIS地图上,探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对影响因素和空间构成进行归纳。结果显示:体力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末、节假日、季节性波动,个体与群体活动偏好的空间显著不同;气候和降水条件影响活动的时间选择,场地的亲水程度对活动类型产生显著影响,空间形态能够有效引导群体活动的社交规模。综上,依据活动的频率、强度和规模,提出景观舒适、穿越漫步、娱乐体验、事件触发、均衡发展5种基于体力活动的蓝色空间构成模式,为精准推进城市蓝色空间的潜在健康效益转化提供新途径。
2020(12):100-100. DOI: 10.12193/j.laing.2020.12.0100.0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