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7.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02.001
摘要:本文以近代园林为研究视角,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异常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时代背景论述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的发展历程,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促进研究体系的完善,并客观描述其发展趋势,提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园林的研究建议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及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9(7):8-13.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08.002
摘要:本研究利用景观要素的传播特性及原理,从多样性、地域性和生态性视角出发,对苏州市城市绿地进行调查,从动物元素的数量、种类及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绿地中景观要素及动物元素的自然教育作用,关注及评价乡土动物的存在和呈现形式,为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自然教育作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19(7):14-19.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14.003
摘要: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 , 可持续性已经逐渐成为衡量风景园林项目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 针对风景园林可持续性的评估对于提升行业地位和指导未来的规划设计具有实质意义 。 我国在风景园林可持续性评估领域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 尚未建立符合我国风景园林项目特征的可持续评估体系。 本文以景观绩效 、SITES 、LEED-ND 和Star-Communities 以及BREEAM-Communities 的指标和评估系统为研究对象 ,分析和研究不同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在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方面的构建经验 , 并尝试从指标体系框架完善 、 指标可获取性、 衡量标准的匹配与编制等方面探讨创建适用于我国风景园林项目可持续性评估体系。
2019(7):20-24.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20.004
摘要:本文通过多源数据对武汉市滨湖景观空间集群特征与其潜力值进行研究。以武汉市滨湖景观空间八类POI设施点分布现状为基础,将人的行为轨迹点聚集程度与POI设施点聚集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武汉市滨湖空间潜力值等级。结果表明,武汉市滨湖景观空间具有良好的潜在价值,但硬件设施未能满足用户需求,大多滨湖空间聚集度与其实际潜力价值不匹配,武汉市滨湖空间价值有待进一步规划。本研究结果将为未来武汉市滨湖空间规划提供数据基础与依据。
2019(7):26-30.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26.005
摘要:
2019(7):31-36.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31.006
摘要:瞻园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之一,精妙的布局和构造使其成为优秀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同时,为适应现代游览需要,瞻园的修缮案例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瞻园的发展历史、空间布局及造园特点,展现瞻园精妙的造景手法和独特魅力,希望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扬和保护有所借鉴和参考。
2019(7):37-41.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37.007
摘要:传统聚落宗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激活传统聚落宗祠是增强文化记忆和民族自信的现实需求 。选取徽州宗祠, 阐述其研究等诸多进展,通过对其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梳理 ,解析四种保护方式及对应的发展现状: 未纳入保护体系、福尔马林式保护、异地保护 、保护基础上的更新,在此基础上反思存在的理论问题和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传统聚落文化记忆保护与发展主要从建筑空间功能置换和文化内核凝聚进行积极应对。不仅激活聚落宗祠文化的基因活力,为转型发展的增长点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 更好发挥传统聚落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繁荣 、 就业惠民等方面的作用 ,而且也为科学引导传统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际借鉴 。
2019(7):42-46.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42.008
摘要:天一阁东园位于宁波天一阁的东南隅,始建于1959年,俗称“外花园”或“大花园”。之后在陈从周先生的规划设计和指导下,挖池堆山,增植竹木,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 本文基于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前辈的访谈,通过对天一阁东园的建成始末加以回顾、 梳理,并综合分析东园的园林布局和营造特点,以期从中窥探陈从周先生的造园理法和文物保护理念,给当下的文保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7):47-50.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47.009
摘要: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 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 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
2019(7):51-57.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51.010
摘要: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之一,本文以深圳市八卦岭旧工业区改造项目为例,首先介绍了城市更新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其次阐述了老旧工业区改造要面临的若干诉求,然后介绍本次改造区域的基本背景信息和面临的若干问题, 最后对八卦岭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更跟新策略和设计方案。
2019(7):58-63.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58.011
摘要:本文基于学术界对地理景观视角的观点与认识,从地域文化、景观生态、乡村规划等方面探讨在地理景观视角下的金坛诸葛八阵图村落(大小鲁墅村)景观研究。解析诸葛八阵图村落文化理念的提取和文化地理景观的研究,科学分析诸葛八阵图村落的景观生态,并在地域文化和景观生态的基础上提出进行诸葛八阵图村落乡村规划思路, 为江南水乡村落的景观研究提供更加合理的思路与理论指导。
2019(7):64-69.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64.012
摘要: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公园梅花有11大品种群96个品种,尤以双碧垂枝梅、玉垣垂枝梅、金钱绿萼梅、昆明小跳枝、乌羽玉而远近闻名,本文主要阐述了莘庄公园内引种的各类梅花品种特性,以及在公园内的景观配置及生长表现情况,为梅花的推广应用起到一定作用。
2019(7):70-75.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70.013
摘要: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巨大的环境干扰与冲击,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 而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 , 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其环境与社会系统具有脆弱性。国内外有众多关于韧性社区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从城市规划角度 、 韧性社区评价标准角度讨论韧性社区的含义体系与构建 ,但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社区构建以及韧性提升讨论相对较少。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角度探究韧性社区的构建,得出相应策略以指导社区韧性的提升 。
2019(7):76-81.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76.014
摘要:嘉兴的绮园距离明代晚期江南叠石手法剧烈变革的苏州等地较远,既有明早中期的叠石(石峰)欣赏趣味,又兼具晚明叠石(山势)变革所引起的欣赏方式。本文通过研究绮园明代遗风的叠山,改变大众对江南私家园林叠山技艺的固有印象,为明代早中期叠石(绮园局部)与晚期之后(现存多数江南园林)的叠山格局及技艺提供实例。
2019(7):82-86.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82.015
摘要: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提供了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契机 。 现有的乡村景观建设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快速村镇化的建设, 传统的乡村风貌、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以古石村为案例, 提出以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为底线 , 因地制宜 , 以发展促进保护的景观规划策略,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
2019(7):87-91. DOI: 10.12193/j.laing.2019.07.0087.016
摘要:文章以南京林业大学溧水科研基地樱花海棠园的规划设计为例,以《园冶》中的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基地现状和上位规划,以樱花和海棠为主要树种,构建一个集科普展示、科研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南林特色的植物展示园。本文重点阐述了其目标定位、构思理念、总体布局、植物景观序列等内容, 以期为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